不少人纳闷,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能买外国货?其实真相是,印度早就没钱了,外汇储备少得可怜,连50亿美元的阵风战斗机订单都拖着不付,国际信誉都快崩了。尽管这样,印度还得不停地“吸血”,四处找钱填补国内外的财政大窟窿。 在印度展示自己国家实力的阅兵中,美国的 C-17 运输机低空掠过,俄罗斯的 S-400 防空系统列成方阵,法国的阵风战机拉出彩烟 —— 这些来自全球的顶尖武器,成了印度彰显实力的招牌。 可明眼人都清楚,印度年年贸易逆差,2024 年光进口就花了 6100 亿美元,比出口多出去上千亿,为啥还能敞开买武器? 答案藏在印度的 “借钱套路” 里。 2024 年印度发行了 300 亿美元主权债券,利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 2 个点,靠着 “高利息诱饵”,吸引中东石油土豪和欧洲基金买单。 这些钱没进老百姓口袋,先给俄罗斯打了 150 亿美元,结清去年的 S-400 欠款,转头又跟美国签了 20 架 “阿帕奇” 直升机订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更成了 “提款机”,截至 2025 年,印度累计欠 IMF 超 400 亿美元,却从没耽误过军购。 “以货抵债” 是印度的另一招。 俄罗斯被西方制裁后,印度趁机用卢比买俄石油,再把精炼后的成品油高价卖给欧洲,一年赚了 200 多亿美元差价。 这笔钱没补民生窟窿,反而折算成武器采购款,从俄罗斯换来了苏 - 30 战机的升级配件。 对巴西和南非,印度则用茶叶、棉花抵账,换回装甲车的生产技术许可,既不用花美元,又能保住 “军购大户” 的面子。 国际军火商的 “纵容” 也帮了忙。 印度是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占全球军购市场的 15%,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得罪。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了抢订单,主动提出允许印度组装 F-16 战机,还把付款期限放宽到 10 年;以色列更是贴心,把防空导弹的价格抬高 30%,再 “打折” 卖给印度,让莫迪政府有 “砍价成功” 的政绩可吹。 这种 “各取所需”,让印度总能拿到分期付款的优惠。 印度还把 “赊账” 玩成了常态。 2023 年从以色列买的 “铁穹” 系统,首付只给了 20%,约定剩下的钱分 5 年还清,结果到 2025 年还欠着 40 亿美元。 以色列厂商虽不满,却不敢催得太急 —— 印度正计划采购新型反导系统,订单金额超 80 亿美元。这种 “用未来订单换现在赊账” 的模式,让印度在军贸市场上总能占到便宜。 可光鲜背后全是隐患。2024 年印度公共债务占 GDP 飙到比日本还高,国内粮价涨了 12%,很多农民买不起种子,政府却拨了 600 亿美元给国防部。 国产武器项目更成了 “笑话”,喊了 10 年的 “光辉” 战机,发动机还得进口;号称 “国产” 的航母,雷达系统来自以色列,舰载机是法国的,连螺丝钉都有一半靠进口。 老百姓的日子最能说明问题。 2025 年印度 CPI 通胀率达 6.8%,食品价格涨得离谱,德里街头的穷人连馕都快吃不起。 年轻人失业率突破 20%,但军费预算却连续 5 年增长,2025 年达到 830 亿美元,占财政支出的 18%。 所谓的 “军事强国”,更像用老百姓的生计堆起来的空架子。 国家强大从来不是靠买武器撑场面。 中国当年也靠进口武器,却一步步搞出了歼 - 20、辽宁舰;印度空有全球第三的军费,却连子弹都要进口一半。 靠借钱和赊账买的 “肌肉”,终不如自己长的结实。 当有一天没人愿意再借钱,当军火商收起优惠,印度的 “武器购物车”,早晚会因透支的信誉而清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