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刚过半,一则来自中国杭州的消息,怕是要直接让遥远的硅谷坐不住了! 美国的不安,首先源于千问背后的技术硬实力。这次阿里放进 APP 的旗舰模型,性能已经冲进全球前三,超过了不少美国企业的同类产品。 AI 大模型的技术高度,早就成了科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之前美国一直靠着技术优势在全球 AI 市场占据主导,可现在中国企业直接拿出能打的产品,等于在他们最看重的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 更让美国在意的是千问 APP 的 “办事” 属性。 它不只是能聊天、写文案,后续还要接入订票、地图、外卖这些生活场景,变成一个一站式的免费助手。 这种把大模型和生活服务深度绑定的思路,美国的科技公司暂时还没做出成熟的产品。 他们的 AI 应用大多集中在单一功能上,要么侧重生成内容,要么主打办公辅助,很难像阿里这样调动庞大的本地生活生态资源。 用户规模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国内移动端 AI 应用用户已经有 7.29 亿,其中原生 AI App 的用户就有 2.87 亿。虽然千问目前的月活还排在后面,但阿里的生态号召力不容小觑。 一旦把地图、购物这些高频使用的功能都整合进去,用户增长速度可能会超出想象。而美国企业想进入这样庞大且成熟的市场,难度要大得多。 美国一直把 AI 当成维持科技霸权的关键。从芯片到软件,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持领先,甚至试图限制其他国家的技术发展。可千问 APP 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垄断的幻想。 这款免费的 AI 助手,能让数亿用户低成本地接触到顶尖 AI 技术,等于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对中国 AI 产品的使用习惯,这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 还有生态整合的壁垒。阿里在生活服务领域深耕多年,积累的资源不是短时间能复制的。 用户以后打开千问,可能一句话就能完成订车票、查路线、点外卖等一系列操作,这种便捷性会形成很强的用户粘性。 美国企业就算想做类似的产品,也缺乏这样完整的本土生态支撑,很容易陷入 “有技术没场景” 的困境。 全球 AI to C 市场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因为这款 APP 发生改变。 之前硅谷的公司还能靠着先发优势占据市场,现在中国企业带着技术 + 生态的组合拳入场,等于重新制定了竞争规则。 美国担心的不只是失去市场份额,更是怕在 AI 技术的民用化、规模化上被中国拉开差距。 毕竟谁能更快地把技术落地到普通人的生活里,谁就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千问 APP 刚公测,后续还有很多功能要完善,但它传递出的信号已经很明确。 中国的 AI 发展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进入了技术、场景、用户全面发力的阶段。这对于一直想保持科技领先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