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德国制造荣耀的汽车业,一年不如一年,亏损大增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德国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6.5%,其中8月份对美出口同比降幅高达20.1%,创下2021年11月以来新低。 象征德国制造荣耀的汽车业,如今已成为痛点所在。保时捷上半年净利润骤降71%,梅赛德斯-奔驰利润遭遇腰斩,奥迪利润重挫37.5%。 上述数据集中传递出四层关键信息: 1. “德国制造”招牌正在褪色 保时捷、奔驰、奥迪三大豪华品牌的利润集体“雪崩”,其中保时捷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同比跌去 99%,几乎归零;奔驰、奥迪的净利润也分别下滑 50% 和 37% 以上。德国汽车工业长期依赖高溢价、高利润的传统豪华车盈利模式,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滞后、成本飙升的背景下,首次出现“量价齐跌”的系统性危机,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削弱 。 2. 美国高关税直接击穿出口现金流 2025 年 8 月起美国对欧盟汽车加征 15% 关税(较此前 2.5% 提高 6 倍),德国 1–8 月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 6.5%,8 月单月降幅高达 20.1%,创 2021 年 11 月以来新低。大众、保时捷、奔驰三家因关税新增的额外成本合计已超 30 亿欧元,并被迫在“涨价保利润”与“降价保销量”之间左右为难,北美市场几乎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 。 3. 中国市场“利润奶牛”同步失速 中国曾是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销量占比一度 30%),但 2025 年前三季度在华销量同比骤降 26%,全球占比跌至 15%;奔驰、奥迪在华销量也均出现两位数下滑。面对国产新能源车的智能化、性价比冲击,德系豪华燃油车出现“降价也难走量”的困境,直接拖累全球利润 。 4. 产业深度调整期已至 为对冲利润崩塌,德系车企集体启动“裁员+砍项目+推迟电动化”三步走: - 大众集团计划 2030 年前在德国裁员 3.5 万人,保时捷、奔驰、奥迪相继宣布总计近 3 万人的裁员或自愿离职方案; - 保时捷终止电池自产项目、推迟多款纯电车型,并将全年销售回报率目标下调至 2% 以下; - 奔驰、宾利、兰博基尼均把“全面电动化”时间表延后 3–5 年,以节省现金流 。 这显示出德国汽车产业正从“扩张式电动化”转向“保守式过冬”,进入成本削减与战略收缩的深度调整阶段。 德国汽车业正同时遭受“外部关税挤压 + 内部转型阵痛 + 核心市场失守”的三重冲击,昔日的“德国制造”荣耀已演变为系统性结构性痛点,且短期内难以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