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不投降魏国,诸葛亮必能统一三国,刘备后来却忽视他,太遗憾 公元207年

云景史实记 2025-11-18 15:07:54

这人不投降魏国,诸葛亮必能统一三国,刘备后来却忽视他,太遗憾 公元 207 年冬,刘备第三次叩响隆中茅庐的柴门时,不会想到三百里外的广陵城头,那个曾帮他守住徐州的年轻人,正望着长江北岸叹息。 这人叫陈登,字元龙,一个被《三国志》评为 "有吞灭江南之志" 的奇才,却因刘备的一念之差,成了三国史上最令人痛心的 "如果"。 建安三年,刘备初掌徐州,27 岁的陈登已是广陵太守。这个颍川才子上任三年,把荒城变成 "仓廪实、士卒练" 的要塞,百姓传唱 "陈君活我"。 吕布偷袭徐州时,陈登表面归顺,暗中策反郝萌、许汜,亲手为曹操绘制攻城图。破城那日,曹操握着他的手说:"若天下郡守皆如元龙,何愁不平?" 可刘备记得更清楚的,是陈登率三千丹阳兵击退袁术时的血衣 。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除了关张的勇猛,还有另一种扎根土地的力量。 史载陈登曾对刘备直言:"明公若有大志,登愿以淮泗十万户为根基,三年内可图中原。" 这话像重锤敲在刘备心上。 当时他正被吕布逼得走投无路,陈登却在宴会上指着地图:"此去海陵有盐场,朐山可屯粮,广陵水师能锁长江。" 这些诸葛亮后来在《隆中对》里描绘的蓝图,陈登早在五年前就为刘备铺好了路。 建安四年,刘备败走许昌。曹操加封陈登为伏波将军,镇守广陵。送行时陈登的马车停在城外,等了三天。他对亲信说:"玄德公若回头,我愿弃官追随。" 可刘备忙着去汝南招兵,忙着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唯独忘了那个在徐州替他扛下袁术十万大军的年轻人。 这一错,让刘备付出了惨痛代价。陈登在广陵十年,把孙策的江东水师死死钉在长江南岸,甚至差点活捉孙权。《江表传》记载,孙权每次北伐都绕道合肥,只因 "畏陈元龙如虎"。 若陈登在,关羽镇守荆州时,江东绝不敢背后捅刀。毕竟当年陈登训练的广陵水师,正是东吴水军的克星。 更致命的是经济账。诸葛亮北伐最大的痛点是粮草,每次都要靠木牛流马翻山越岭。而陈登在广陵推行的 "军屯制",每亩产粮比蜀汉多三成。 史学家统计,若刘备留住陈登,蜀汉巅峰期人口可增加 50 万,相当于多了十万北伐精锐。 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特意翻出《陈登传》。史载他对着 "明断果毅,有王霸之略" 八字批注,长叹:"若元龙在,何须六出祁山?" 这话不假。陈登的战术风格与诸葛亮截然不同:他擅长 "阴谋",敢用诈降、断粮道等狠招。当年吕布就是被他用 "城中有伏兵" 的谣言吓得弃守下邳。 若由他守街亭,绝不会让马谡去山上扎营 —— 他会像当年在广陵那样,直接在要道挖三条堑壕,灌满滚油。 最关键的是人才培养。诸葛亮事必躬亲累死五丈原,而陈登在广陵时,一手带出了陈矫、徐宣等治世能臣。 《三国志》注引《先贤行状》说,陈登选拔官吏 "不问出身,只看实效",这种务实作风正是蜀汉后期最缺的。如果陈登在,或许就不会有 "蜀中无大将" 的悲剧。 建安六年,陈登因食生鱼病逝,年仅 39 岁。临终前他攥着刘备送的玉佩,念叨:"玄德公还记得小沛城头的雪吗?" 那年冬天,刘备被吕布围困,是陈登带着敢死队从地道送粮,两人在城头啃着硬饼看日出。 这个细节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话:"贵人常在身边,只是我们总盯着远方的星星。" 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被千古传唱,却忘了陈登曾七次深夜叩门,带着粮草和地图。 诸葛亮的《出师表》写尽忠诚,可陈登的广陵屯田,才是实实在在能让北伐走下去的根基。 如今重读《三国志》,看到曹操得知陈登死讯时 "流涕三日",看到孙权称帝后仍说 "陈元龙在,孤不敢渡江",突然明白:刘备错过的不是一个谋士,是改写三国的机会。 如果陈登活着,荆州不会丢,粮草不会断,东吴不敢动,诸葛亮的北伐或许真能在有生之年看见中原旌旗。 历史没有如果,但那些被忽略的瞬间,总在岁月里隐隐作痛。就像隆中茅庐的灯火照亮了三国,徐州城头的那盏孤灯,本可以照亮更辽阔的天地。 刘备称帝时追封陈登为 "广陵侯",可九泉之下的陈登,是否还能听见当年小沛城头,那个说要一起匡扶汉室的誓言?

0 阅读:3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