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英法德几位领导人突然宣布了要与中国保持“距离”,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把对华话题降了温。 这波政治口号喊得震天响,仿佛要把多年的合作说断就断。可现实里,中欧之间的生意往来压根没停步,反而跑得更欢了。 先看这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欧贸易每分钟就超 1000 万元人民币。中国市场上 72% 的箱包、一半以上的进口乘用车,还有四成多的化妆品,都来自欧盟。而欧洲货架上,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正卖得火热,出口增速一个比一个猛。 这背后,是一趟趟不停歇的 “钢铁驼队” 在发力。截至 2025 年 6 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 11 万列,带货超 4500 亿美元。以前班列里装的多是日用百货,现在汽车汽配、电子电气这些高附加值货物占比超 60%。 比亚迪、蔚来的新能源汽车,整列整列地通过班列运往欧洲,16 天就能从中国开到德国杜伊斯堡,比海运快得多,比空运便宜不少,欧洲经销商抢着订舱位。 不光是中国货出海,欧洲好货也坐着班列来中国。波兰的母婴用品 15 天就到义乌,欧洲板材因为运输时间短,含水率稳定,成了中国家具厂的香饽饽。现在班列回程货物占比已经冲到 65%,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企业的行动比任何承诺都靠谱。空客刚在天津开了第二条总装线,中国产能占到全球五分之一,17 年来天津基地已经交付了近 800 架飞机。空客 CEO 说得实在,就是看中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稳固的供应链。 无锡高新区更是藏着中欧合作的缩影。170 家欧洲企业在这里砸了 150 亿欧元,博世、施耐德、阿斯利康三家都建成了 “灯塔工厂”。 施耐德扎根 20 多年还在不停加码,又是建研发中心,又是搞绿色产业园,最新还评上了 “可持续灯塔工厂”。德国企业威巴克干脆把亚太区总部安在这,核心技术项目直接落地投产。 中东欧的合作更是热得发烫。第四届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3000 多家企业带来 1 万多种商品,一下子签下 24.9 亿元的订单。 匈牙利的树莓巧克力、塞尔维亚的宠物保健品,还有克罗地亚的金枪鱼,都顺着新开通的准入通道,端上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反过来,中国企业也在欧洲开疆拓土。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年底就要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宁德时代砸 70 多亿欧元在欧洲建超级工厂,直接给宝马、奔驰供货。宁波的企业在波兰、捷克设厂,给欧洲车企生产零件,把产业链深深扎进了欧洲市场。 这些合作早就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了。欧洲的啤酒、猪肉顺着冷链专线来华,损耗率从 5% 降到 0.3%;中国的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配件,帮欧洲推进绿色转型。 无锡高新区甚至成立了法德意三国的产业联盟,要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接着深化合作。 政客们喊 “疏远”,可地方政府和企业却在拼命抢机会。无锡的招商小分队跑遍欧洲 16 个城市,拜访 80 多家客商; 中东欧博览会吸引了 1.7 万人次专业采购商,连英国、法国的新面孔都来凑热闹。11 万列中欧班列跑出来的,不仅是 4500 亿美元货值,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现在的中欧合作,早就从 “商品互换” 升级成 “产业共融”。欧洲需要中国的市场和绿色技术,中国需要欧洲的高端制造经验,这种互补性谁也替代不了。 政客们的口号或许能博一时关注,但企业的选择、市场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