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一天,江苏盱眙南窑庄的万家三兄弟和村民清理水渠时,竟从污黑的淤泥里,挖出一只30厘米高的铜壶来,壶里竟赫然塞满了各式金子。一时间惊得村民们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要求将这些金子平分。 淮河边上的一个寻常冬日,几把锄头挖出了震惊全国的国宝。40斤纯金和战国陈璋圆壶的发现,本该是盱眙农民万家三兄弟的幸运时刻。可谁能想到,这份”天降横财”却成了他们30年孤立生活的开始。当乡亲们眼红那1万元奖金,当正义选择遭遇人心叵测,这个故事比任何戏剧都要复杂得多。 万家三兄弟生活在江苏盱眙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老大万以才是村里的公路小队队长,老二万以全,老三万以年,都是地道的苏北农民。1982年的冬天,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陈璋圆壶”在盱眙某条满是淤泥的沟渠中,横空出世。 那是1982年2月10日,万以才组织同队十多个村民清理水渠。按照老规矩,他用铁锹柄当尺子,把整个工程分成17块责任工地。其中有一段渠道污水烂泥特别多,大家都不愿意选,恰好有人迟到,这块活就分给了万以全。 万以全毫无怨言地开始挖掘,淤泥又黑又臭,每一锄头下去都很费劲。突然听到”咔嚓”一声,他大喊”哥哥,我挖到东西了”。万以才和其他村民围拢过来,发现淤泥中有个黑乎乎的圆形物体,像是某个器具的盖子。 继续挖掘约2尺多深后,一只完整的青铜壶显露出来,更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壶里装满了金光闪闪的各种金器。消息瞬间传开,村民们七嘴八舌要求平分这些宝贝。万家三兄弟商量后决定,先把这些东西带回家,仔细考虑再做决定。 回到家中,经过清洗,这些金器造型精美,明显不是现代制品。三兄弟意识到这可能是文物,决定上交给政府。但第二天准备去乡政府时,愤怒的村民们早已堵在路口,坚决不让他们通过。万以才只好把两块金子样本贴身藏好,独自前往乡政府,剩下的宝物装在大箱子里,由家人看守。 上午9点出门的万以才,经过一番周折才到达乡政府,将情况汇报给书记戴天权。乡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测定金器含量,结果显示纯度高达99.9%。考虑到可能是文物,又联系文物部门进行专业鉴定。 专家的鉴定结果震惊了所有人。这只青铜壶原来是战国时期的”陈璋圆壶”,学名”错金银重络壶”,堪称中国青铜时代工艺技术最完美的产物。壶中的金器总重达40斤,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其中一只金兽就重达9公斤。这一发现很快震动全国,省电台当晚就广播了消息,人民日报第二天头版报道,三天内全国各大报纸相继刊登。 为了表彰万家三兄弟的义举,政府奖励他们1万元。万以才和万以年各分了2500元,万以全分了5000元。兄弟三人用这笔钱买了拖拉机,分别盖了新房子。陈璋圆壶和金器被珍藏在南京博物院,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和镇馆之宝。 可是荣誉的背后,却是始料未及的痛苦。村民们认为万家兄弟”吃独食”,本该大家平分的财宝却被他们独自上交,心理严重不平衡。从那以后,万家三兄弟在村里的日子变得异常艰难。那些告状的人处处和他们作对,找各种麻烦。作为小队长的万以才首当其冲,村民们为了刁难他,连收的粮食都不上交小队,工作根本无法进行。年底,万以才无奈辞去了小队长职务。 面对持续的孤立和白眼,老三万以年先带着家人搬到了县城,老二万以全也全家迁到了南京。只有身为长子的万以才,因为父母年迈,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坚守。30年来,万以才全家如何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外人无法得知,但可以想象其中的不易。 这起震惊全国的文物发现案例,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工艺技术最完美的产物,堪称国之瑰宝。万家三兄弟的选择体现了普通农民朴素的爱国情怀,他们宁可承受乡邻的误解,也要将国宝完整地交给国家。时至今日,陈璋圆壶依然安静地存放在南京博物院的库房中,很少公开展出,而当年的发现者们,有的已经离开家乡,有的依然默默承受着岁月的考验。 一个选择,改变了三个家庭的命运。万家兄弟用朴素的正义感保护了国宝,却也为此付出了30年的代价。人性的复杂在这个故事中显露无遗——当利益面前,有人选择大义,有人选择私利。你觉得万家兄弟的选择值得吗?如果是你,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