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早就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这次来中国,貌似没有那么单纯 — 他压根就是在为中国再申办奥运会铺路,尤其是把目光锁定在大湾区。 说白了,他这个“国事访问+体育交流”背后,更像是在给中国开后门,推动一个巨型商业与政治秀。就连普通老百姓看得都明白:巴赫来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是想说服中国,把下一届夏季奥运会放到珠三角那块最有活力、最具国际化潜力的地方。 而且你仔细想想,这并不是一个偶然。近年来,全世界对举办夏季奥运会的热情在降。 2024 年申办之初,像罗马、汉堡、布达佩斯这些城市纷纷退出了;最后只剩下巴黎和洛杉矶在角逐,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申请办奥运,从曾经显得荣耀和梦想,现在越来越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不是所有城市都还愿意为此背负巨大开支。 开支是多少?不是小数字。东京奥运最初预算才 73 亿美元,结果成本飙升到 300 亿;里约原本打算花 28 亿,最后竟然花了 130 亿;蒙特利尔的更离谱,预算才 1.25 亿,账单却挂到了 15 亿。你以为亏这点没事? 可问题是,这些超支对普通人真的不小。蒙特利尔那边,居民还通过所谓的“奥运特别税”还债,断断续续还了 30 年;里约的纳税人,都有人算了一笔账,每个人平均背了 66 美元(对当地人来说也是一笔钱)。 这些所谓的大型国际盛事,很多时候是大搞光鲜表面,但最后损失落在普通人头上。 放眼中国,如果把奥运办到大湾区,投资肯定不小。珠三角这个地方现在是发展得好,但也不是空地可以随便盖。基础设施、场馆建设、配套交通、后勤管理、安保、环保……要铺开的东西一个比一个多。 2008 年北京奥运虽然办得漂亮,国家花了很大力气,但北京当时是政治中心,也是国家名片。现在大湾区几个城市虽然富,但资源和社会需求也非常复杂。要是为了奥运再砸大笔钱,可能会挤占民生预算,比如住房、公共交通、医疗、教育这些急需的公共服务。 更何况,大型奥运场馆很容易变成“白象”。有多少奥运主体育场在赛后被闲置?光靠比赛那几天赚钱远远不够,还要常年维护。万一后续运营起来困难,收益不上不下,就只剩下折旧和空置的账单。 中国虽然基础设施基础强,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大规模建设运东,尤其是跨城市、跨行政区(比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这些不同地方)要协调各方资源、用地审批、财政补贴,这其中的复杂性不可小觑。 再说了,从软实力角度来看,奥运确实是个展示国力和国际形象的舞台。但与此同时,对国际奥委会来说,他们也在赌中国。有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雄厚的国家实力,办奥运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具吸引力的商业机会。 赞助、转播、票务,这些收入对 IOC 是重要的。巴赫如果能把奥运拉回中国,既能刷一波自己的政绩,也能继续扩大在中国体育市场的影响力。 可是,中国老百姓的钱不是银行流水那么好用。真要按奥委会的意思办,大湾区未来几十年可能背负巨债,或者至少要拿出非常可观的一部分财政做支撑。 甚至可能把一些原本给公共服务、民众日常福祉的资金拿去盖场馆、搞基础建设,这种机会成本太高了。尤其在大湾区这样经济发达但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的地方,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我们是在为了国际面子付出,还是在为普通市民未来掏腰包?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环境和可持续性成本。奥运期间的碳排放、人流交通对生态的冲击很大。大湾区本身已经面临交通拥堵、空气质量、能源供应的压力。 要建新场馆、扩展道路、临时设施,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长期性的。万一建完了,赛后又不能很好利用,这些绿色承诺也就成了口头上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公众意见。中国普通市民,对办奥运的热情并不一定高。对很多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买房、公交、医疗、教育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特别是在大湾区,房价、交通、基础公共服务压力已经很大。比起把钱花在建几个大场馆上,他们更愿意政府把资源用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普通人生活质量上。 所以,我觉得这一刻,中国政府和社会不能太轻易被巴赫“邀请”给蒙蔽。奥委会可能在积极做他们的商业和软实力算盘,但中国自己必须算自己的账。 真正问一句:我们办奥运是为了国家形象,还是为了人民生活?我们愿意承担这些长远债务和潜在风险吗?要不要把更多资源投向普通老百姓更关心、更急需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