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石头砸自己脚!2008年,几名印度商人偷偷将一把中国菱角种子带回国试种,原本想着发财致富,没想到如今菱角在印度疯狂泛滥,已造成超过10亿卢比的经济损失。 2008 年夏天,几个印度商人在江南水乡的小饭馆里,第一次尝到了煮菱角。 粉糯的口感裹着清甜,跟他们老家那种又小又涩的水生果子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他们常来中国跑生意,知道印度人口多,对能吃的东西需求大,觉得把这菱角引回去种,肯定能卖好价钱。 嫌办引种手续费时间又花钱,就偷偷抓了把饱满的菱角种子,混在晒干的黄豆里,躲过检查带回了印度。 回去后他们租了村里一个小湖试种,没成想印度的气候太适合菱角了。 全年不冷,湖水也不结冰,菱角刚发芽没几天,叶子就铺了小半湖,结的果子比在中国见的还大一圈。 他们把菱角拿到集市卖,一下子就被抢光了,价格比本地果子贵一倍。 周围农民见了也跟着种,没多久,恒河边上的河湾、沟渠里全是菱角。 可没几年麻烦就来了。 菱角在印度没天敌,鱼虾不吃它,冬天也不停长,种子随水漂到哪儿就长到哪儿。 有个叫卡马尔的渔民,以前靠捕鱼一天能赚 500 卢比,供两个孩子上学没问题,现在网撒下去全是菱角藤,连鱼影子都见不着,只能去工地打零工。 运货的船更倒霉,螺旋桨被藤蔓缠住,要么走得慢吞吞,要么直接停在河里动不了。 到了灌溉的时候,水渠被菱角堵得严严实实,农民看着地里的庄稼旱得发黄,却引不来水。 后来菱角多到没人要,堆在家里发霉,之前赚的钱全赔进去,算下来损失超过 10 亿卢比。 那咱中国种菱角这么多年,咋就没出这事儿? 其实不是菱角本身有问题,是咱有规矩。 比如江苏、浙江这些种菱角多的地方,农户想种菱角,得先跟当地农业部门说。 人家会来看看这水塘适合不适合,会不会影响别的水生动植物,这叫备案,不是想种就能种。 而且每年水产站的人还会来指导,告诉农户一亩水塘种多少合适,不能太密,不然会抢别的生物的阳光和养分。 再说菱角的用处,咱可不止煮着吃。江苏宝应是有名的菱角之乡,那边的人把菱角打成淀粉做糕点,吃着又软又香;菱角壳也不浪费,晒干了磨成粉当饲料喂牛羊,一点不糟蹋。 有的村子还搞菱角采摘游,城里人夏天去划船摘菱角,顺带吃顿农家菜,农户除了卖菱角,又多了份收入。 这么一来,菱角既赚钱,又不会浪费,还能带动村里的生意。 还有,咱中国的菱角有自然帮忙管着。 水里的草鱼、青蛙会吃菱角的幼苗,不会让它长得太疯;到了冬天,气温一低,菱角就会休眠,等来年春天再长,不会一年四季不停扩张。 农户也会定期清理老的藤蔓,把长得太密的地方疏一疏,保证水里的小鱼、水草都有空间活,不会像印度那样,菱角把水面盖得严严实实,别的生物全活不了。 印度这事儿,说到底不是菱角不好,是他们太急着赚钱,没搞懂种这东西得守啥规矩,也没考虑会不会破坏环境。 咱中国的经验就是,想靠啥东西赚钱,先得摸清它的脾气,尊重自然的规律,该有的手续不能少,该管的地方不能松。 毕竟啊,贪快不看路,早晚要迷路;干事守规矩,才能走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