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投降不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而是因为苏联发的1个公告。所有人都以为,当年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19 11:52:20

日本专家:投降不是因为美国的原子弹,而是因为苏联发的1个公告。所有人都以为,当年二战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美国,因为它投向日方的两颗原子弹。实际上并不是,压倒日本的其实苏联,为何这么说呢?   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出来了,中美英三国一起让日本无条件投降,可日本内阁压根没把这当回事——他们手里还攥着最后一张“救命牌”呢,就是苏联。   那时候《苏日中立条约》还有一年才到期,日本高层算得明明白白,觉得苏联肯定会顾着自己的利益,不会随便撕毁条约,甚至都计划好派近卫文麿当特使去苏联,想让苏联从中调停,跟盟国讨价还价,保住天皇的位置,还有在中国东北占的那些好处,这步棋在他们眼里就是最后的指望。   8月8号晚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直接把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叫过去,递给他一份对日宣战的公告。   这份公告一下就浇灭了日本所有的幻想,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苏联从第二天起就跟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日本那套调停的计划瞬间就泡汤了。   更要命的是,这公告可不是光说不练——8月9号凌晨,150万苏联红军直接分三路冲进了中国东北,目标就是日本的关东军。   关东军以前号称“皇军之花”,确实厉害过,巅峰的时候兵力能超过100万,可到了1945年,这支部队早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精锐主力大多被调去太平洋战场填坑了,剩下的70多万人里,好多都是临时拉来的新兵,装备也缺得厉害,坦克数量连苏联军队的零头都不到。   苏联红军推进的速度快得吓人,只用了一周就冲破了关东军的防线,占了东北好几个重要城市。   有数据在那摆着,这场仗里,关东军被打死8.3万人,被活捉的更是有59.4万人——这些俘虏后来被拉到西伯利亚干苦活,最后能活着回来的还不到六成。   对日本来说,关东军没了可不只是丢了一支军队,更是断了他们最后的退路。   日本一直把中国东北当成“战略后方”,这里的煤炭、钢铁、粮食,都是撑着他们打仗的关键东西。   就说1944年,东北给日本本土运的煤炭,占了日本总消耗量的40%,没了东北的资源补给,日本本土的武器生产、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一下就全瘫了。   8月6号美国在广岛投了第一颗原子弹,造成了差不多14万人伤亡,可日本军方当时还故意瞒着老百姓,对外只说是“特殊轰炸”,甚至嘴硬说还能靠本土防线接着扛。   8月9号长崎又挨了一颗原子弹,日本内阁还是吵来吵去,没个准主意,那些主战的人还在喊“本土决战”,说能动员280万本土兵力,再加上400万老百姓组成的义勇队,能跟盟军拼到底。   真正让这群人不吵了的,是苏联宣战和关东军垮台的消息传过来。8月9号当天,日本天皇赶紧开了御前会议,之前那些喊得最凶的主战派,这下全没声了。   他们心里门儿清,没了关东军的支援,又没了东北的资源,所谓的“本土决战”就是瞎扯,再打下去,连天皇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这之后日本的投降节奏一下就快了,8月10号就通过中立国跟盟国说,愿意接受《波茨坦公告》,15号天皇就发了“终战诏书”。从这些时间点就能看出来,苏联的公告和出兵东北,比原子弹的冲击力大多了。   原子弹能炸平城市、夺走生命,可苏联的行动,是把日本所有翻盘的可能都砸没了——不管是想靠苏联调停的外交指望,还是手里最精锐的军队,再或是支撑战争的资源根基,全没了。   日本高层心里跟明镜似的,美国的原子弹能炸坏房子,可苏联的军队是真能端了他们的家底。这也是为啥好多日本档案里,当年的内阁成员写回忆录时,提得更多的是“苏联毁约”带来的冲击,而不是原子弹有多厉害。   毕竟,就算挨了原子弹,还能靠“玉碎”忽悠人接着抵抗,可家底真被端了,再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也撑不下去啊。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