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光刻机“变成废铁”,日本对华下狠手,外媒:比美国人还绝。 2023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将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列入出口管制名单,从7月起生效,这些设备包括清洗、沉积、光刻和成膜类型。西村康稔作为大臣在记者会上说明,这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实际重点影响中国市场。不同于美国直接禁止高端极紫外光刻机出口,日本用逐件审批方式,即使小零件如螺丝或光刻胶,也要提交申请等批准。尼康和东京威力科创等企业调整对华供应,针对中国现有生产线,逐步限制维修零件、技术援助和耗材。 外媒报道中提到,日本这种管制比美国更彻底,美国重点阻挡中国未来技术,日本则破坏当下产能。一家光刻胶企业如JSR优先供货韩国,却以原材料短缺拒绝中国订单。中国工厂产能受影响,光刻胶不稳导致芯片缺陷增加,停机时间延长。光学部件更换依赖日本垄断,全球少数企业生产此类部件。维修中断使故障扩大,远程支持停止后修复难度加大。耗材市场日本占70%以上份额,这种控制让管制直接打击产业链。 日本管制覆盖DUV设备及耗材,不针对未问世技术,而是瞄准已投产生产线,通过切断备件和服务,让设备逐渐无法运转。相比美国禁止EUV和高端软件,阻止7纳米以下制程,日本方式让现有产能带病运行,设备停机率上升,良率下降。某光刻胶企业告知中国客户订单无法保障,却向韩国足额供货,这种变相封锁明显。全球科技博弈中,美国是切断未来,日本是破坏根基,两者策略不同。 2023年下半年,中国企业面对供应中断,加速备胎方案,产能利用率降到70%以下,成本上升。上海微电子推进28纳米浸没式深紫外光刻机,原计划2025年交付,提前到2024年底推出样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0%,摆脱日本零件依赖。南大光电和晶瑞电材验证光刻胶工艺,用18个月完成量产,原本需3到5年。2023年7月,中国商务部对镓和锗等金属出口管制,欧美日企业评估供应链,中国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形成反制。 日本企业如尼康三成营收来自中国,管制后订单减少,股价波动。东京威力科创收入下滑,调整生产线。西村康稔2023年12月辞职后接受调查,丑闻涉及自民党派系未报告资金。 中国半导体自主化浪潮兴起,从2023年管制开始,到2025年,本土光刻胶本土化率从20%升到50%,适应高数值孔径需求。2024年,日本进一步收紧管制,新增中国实体到清单,但中国企业突破显著。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良率达90%,成本仅ASML同类1/3,2025年计划交付10台以上。EUV光刻机进展中,采用LDP技术,2025年第三季度进入试产,激光诱导放电等离子体稳定性波动0.8%,优于ASML,设备体积缩小到三分之一,已获专利。 2025年,中国光刻机供应链国产化率升到12%,较2024年增长5个百分点,尤其i线前道光刻机和中低端DUV领域。工信部目录中,国产ArF光刻机分辨率65nm,套刻精度8nm,支持28nm芯片部分工艺。整体投资超1000亿美元,保持全球300mm设备支出第一。美日管制下,中国研发支出快速抬升,2024年前三季度A股半导体设备厂商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0%。 日本2025年两次升级对华管制,力度被外媒称远超美国,但自家企业受损,中国反制让日媒承认根基动摇。全球格局中,中国半导体出海东南亚和美洲,关税争端下仍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