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总是敢于欺负中国,再而三的?毛主席曾经说:日本之所以敢发动侵华战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因为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国度,无论是在清朝还是民国政府时期,中国人民始终都是在自己忙于自己的事情。 1937年南京保卫战那短短八天的血泪,把这病根扒得明明白白,每一个细节都疼得人攥紧拳头。 先往前数,清朝末年就埋下了这祸根,朝廷腐败透顶,军队更是烂到骨子里。 甲午海战的时候,北洋水师的军舰看着唬人,可指挥系统一团糟,各舰要么各自为战,要么临阵脱逃,炮弹里甚至掺着沙子。 陆地上的清军更离谱,军官克扣军饷、贪生怕死,士兵扛着枪却不知道为谁而战。 老百姓呢?朝廷从来没把他们当“自己人”,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谁当皇帝都得交粮,自然对国事漠不关心。 日本人望远镜里看到的,是一个官员贪腐、军队涣散、百姓麻木的中国,这不欺负你欺负谁? 到了民国,换了旗号,根子上的毛病却没除,国民党政府里派系山头比谁都多,中央军、湘军、粤军互相提防拆台,蒋介石把军队当私人财产,非嫡系部队连弹药都配不齐。 当官的忙着捞钱、娶姨太,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 老百姓还是老样子,各顾各的种庄稼、做买卖,国家要亡了似的,跟自己没关系,这种“一盘散沙”的模样,日本人看在眼里,胆子能不大吗? 1931年占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一步步得寸进尺,就是吃准了中国“散”得捏不成拳头。 南京保卫战就是这“散”的集中爆发,十四万守军对着比自己还少的日军,输得窝囊又惨烈。 一开始指挥就乱了套,守城司令唐生智喊着“破釜沉舟”,把下关的渡船全调江北,说谁退就开枪,可这根本不是打仗的章法——哪有不留退路的?他心里打的小算盘是怕非湘军系统的部队跑了,根本没想着怎么统筹防守。 结果蒋介石一看德国调停没指望,怕嫡系精锐被包圆,偷偷发电报让他“相机撤退”。唐生智下午开完撤退会,晚上就带着亲信乘专船跑了,连个统一的突围路线都没交代,这哪是指挥官,就是个逃兵头! 当官的带头逃命,部队瞬间就崩了,号称“党国铁卫军”的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开完会连部队都不回,一个电话扔给参谋长就渡江了;72军军长孙元良更荒唐,直接躲进妓院,拜老鸨当干娘藏起来,把几万弟兄扔在那儿没人管。这些平时吃军饷、穿皮鞋的高官,危难时刻跑得比兔子还快。 西方观察员后来都说,中国士兵大多是老实农民,能吃苦、听指挥,本可以成好兵,可摊上这些没骨气的官,再好的兵也白搭。 撤退时的混乱简直是人间地狱,唐生智命令各军向南突围,可中央军根本不听,一门心思往江北跑——他们知道江北有自己人。 可船早被调走了,几万人挤在下关江边,有的抱着木桶跳江,有的抢木筏,互相推搡踩踏,长江里漂满了尸体,光是淹死的就有近万。 还有些部队压根没收到撤退令,稀里糊涂就成了孤军,最后要么战死要么被俘,那十四万守军啊,就跟没根的尘土似的,一阵风就散了,哪有半点军队的样子? 更让人心寒的是军民脱节,南京城里几十万老百姓,政府和军队从来没想过组织他们。 日军打进来前,官员们自己先卷铺盖跑了,没人告诉老百姓该躲哪儿、该怎么防,更没人组织他们帮军队运弹药、修工事。 守军在前面打,老百姓在后面躲,军队既得不到支援,也没保护百姓的意识,城破后,散兵和百姓混在一起,只能任人宰割。 后来日军屠城时,偶尔有零星反抗,可没有任何组织,就像鸡蛋碰石头。毛主席说的“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在南京城里就是这么血淋淋的现实。 其实当时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为了打南京,把本土、朝鲜、台湾的兵都调来了,战略上早出了错。 要是咱们的军队能有统一指挥,官兵能齐心守城,再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支前,就算守不住,也能给日军致命打击。 可偏偏就是无组织无纪律,指挥乱、官先逃、军民散,把一手不算差的牌打得稀烂,反而让日军更嚣张——他们亲眼看到中国的“弱”,不是兵力弱,是人心散,自然更敢得寸进尺。 南京保卫战的血教训练就一句话:日本敢欺负我们,从来不是因为他们多强,是因为我们自己先散了。 从清朝的腐败无能到民国的派系林立,从官员的贪生怕死到百姓的麻木无措,这些毛病凑在一起,就像给侵略者递刀子。 毛主席看得太透彻了,国家没有凝聚力,军队没有纪律性,民众没有组织起来,再大的国土、再多的人口,也只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段历史不能白忘,不是要记恨,是要记住那个“散”字有多害人。 只有咱们拧成一股绳,从上到下有组织、有纪律,老百姓跟国家一条心,才没人敢再动欺负我们的念头。这不是空话,是南京城里十万冤魂用命换来的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