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要把远程打击和海空协同摆到最前面!”日本政客高市早苗最近在

天天纪闻 2025-11-19 17:15:20

快讯!快讯!   “要把远程打击和海空协同摆到最前面!” 日本政客高市早苗最近在公开场合的表态,简直像往东亚平静的水面扔了颗炸雷。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场面话 —— 看看日本最近的动作就知道,从钱包到武器库都在跟着动真格,东亚的安全节奏怕是真要被打乱了。   先说说这事儿的背景有多不简单。就在高市喊话前不久,日本刚敲定 2025 财年的防卫预算,一口气飙到 8.7 万亿日元,比去年涨了 9.4%,这已经是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大关了。   更关键的是,这笔钱没花在 “防御” 上,光砸在远程打击能力上的预算就涨了 32%,又是搞高超声速导弹,又是建卫星追踪系统,摆明了要从 “被动挨揍” 转向 “主动出击”。   日本这波扩军最扎眼的就是导弹部队的 “补课”。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 400 枚 “战斧” 巡航导弹,现在有了新动静:为了抢时间,日本特意把部分订单换成老款 BlockⅣ 型,首批今年就该交货了,打算装在 8 艘改装后的 “宙斯盾” 驱逐舰上。   这还不够,日本自己改的 12 式反舰导弹更狠,射程从 200 公里拉到 900 公里,能打军舰还能炸陆地目标,计划部署 1000 多枚,西南诸岛那些旧导弹都要换成新的。   美国刚在 9 月的 “坚决之龙” 演习里,把 “堤丰” 中导系统拉到日本岩国基地,这玩意儿能发射射程 2000 公里的导弹,和美日的导弹网凑到一起,整个东亚沿海都在覆盖范围内。   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将按计划向日本自卫队交付首批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相较于2012年推出的射程仅200千米的原始型号,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进行多项技术升级:射程提升至900千米,使日本自卫队能够在更远距离对海上目标发起攻击,初步具备所谓的“防区外打击能力”。   采用折叠式弹翼和X型尾翼等设计,降低了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增强了突防能力;装备数据链系统,导弹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时接收最新目标信息,进一步提升打击精度。   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具备“一弹多用”功能,可对航母、驱逐舰等大型水面舰艇构成威胁,还能通过更换导引头模块,对港口、机场等陆上固定目标实施打击。   根据日本自卫队计划,自2025财年起,将陆续接收并部署超过1000枚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目前具体部署方案尚未公布,但日本防卫省曾提及,西南诸岛和九州地区将是主要部署区域。   鉴于日本自卫队此前已在冲绳本岛、石垣岛、宫古岛和奄美大岛等地部署原始型号的12式反舰导弹,改进型导弹极有可能率先对这些地区的原始型号进行替换。   天上的动作也没停。日本买 F-35 跟批发似的,总数要超 140 架,其中 B 型能在航母上起降,专门盯着出云级改装的 “准航母”。   可这点家底真能撑起 “海空协同” 的架子吗?反观咱们这边,歼 - 20 早就常态化巡航了,配合空警 - 500 预警机和轰油 - 6 加油机,从东海到南海的空域织成了一张密网。日本是 “从零攒装备”,咱们是 “给成熟体系补漏洞”,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最值得警惕的是美日的捆绑越来越紧。这次 “坚决之龙” 演习搞了 2 万人规模,冲绳、九州、北海道全铺开,连 “海马斯” 火箭炮和日本 12 式导弹都混在一起练机动发射。   美国把 “堤丰” 系统搬过来,表面是 “临时部署”,实则是帮日本搭建攻击链条 —— 日本的驱逐舰发射 “战斧”,美军的陆基系统补刀,再用 F-35 机群掩护,这套组合拳针对性极强。   但日本忘了,这种 “抱大腿” 的玩法根本没主动权,导弹发射密码、卫星情报还捏在美国手里,真打起来就是别人的 “棋子”。   咱们这边早就有了应对的法子。海上的 055 大驱带着鹰击 - 18 反舰导弹巡航,岸上的东风 - 26 能精准打击移动航母,远近程导弹层层设防,日本的 “战斧” 刚起飞可能就被盯上了。   空中的歼 - 20 编队能穿透 F-35 的警戒圈,配合陆基反导系统,形成 “攻防一体” 的闭环。更关键的是,咱们的体系是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指挥链路不用看别人脸色,这可不是靠买装备能追上的差距。   而且装备再好也得有人用,日本自卫队常年缺员,F-35 的维护人员都凑不齐,就算导弹买来了,能不能形成战斗力还是个问号。高市早苗喊着 “加快建设”,可基础工程跟不上,纯属 “急于求成”。   说到底,日本这步棋走得既冒险又被动。想靠扩军刷存在感,结果把自己绑上美国的战车;想靠导弹威慑邻国,却忘了中方的反制体系早成气候。东亚的安全不是靠 “秀肌肉” 维持的,日本要是真把高市的口号落地,只会引发更激烈的军备竞赛。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咱们的防御网已经织得够密,不管是 “战斧” 还是 F-35,都掀不起大浪,反倒是日本自己可能被拖入 “扩军 - 紧张 - 再扩军” 的死循环。

0 阅读:50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