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要是拖下去,最惨的不会是美国,也不是那些小国,而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工业这些年,基本是靠俄罗斯的低价能源撑着,尤其是天然气。如果这个关键资源没了,德国的工厂根本撑不住。 默克尔时期修建的北溪管道,就是德国经济运行的核心通道,一旦被切断,整个工业体系必然动摇。 因为俄乌冲突爆发,德国站到了西方阵营,北溪的供气中断,随后管道还遭到破坏,为了防止工业停摆,德国急着从美国、挪威等地买天然气。 但这些气的价格几乎让企业无法承受,以前从俄罗斯来的管道气,每立方米大约220美元,如今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价格飙到685美元,成本直接翻了几倍。 再加上运输和接收设施的费用,到2025年,德国的电价预计会上涨近四成,这对高耗能的制造业来说,就是一记重拳。 化工领域首当其冲。巴斯夫本来依赖低价天然气保持全球竞争力,但能源价格一路飙升,让它在2023年一季度就多付了12亿欧元的成本。 最终,这家巨头决定把部分生产线搬到中国,在湛江建造一个价值百亿欧元的新基地,这样的搬迁,意味着德国化工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被拿走。 钢铁行业同样难熬。冶炼需要大量能源,现在的成本让老钢厂一斤钢比印度的产品贵出25%,在全球市场基本没有竞争余地。 与此同时,德国汽车制造业也受到了冲击。大众、宝马这些品牌过去依靠本土工业体系和稳定供应链,如今能源费用和零件价格双双上涨,尤其是在电动化转型阶段,电池生产耗电巨大,为了降低成本,大众的电池工厂选址美国,本土产量预估在2025年会下滑超过一成。 这些变化背后的逻辑,早被基辛格点破,德国的工业模式最大弱点就是过度依赖单一廉价能源,当这种依赖在地缘政治的冲击下崩塌,巨大的工业体系就会失去稳定。 巴斯夫的化工产能、钢厂的冶炼能力、车企的生产线,正在一个个被抽离到海外,它们或许能在新的地方继续运转,但德国本身失去的,是产业核心、就业和税收。 工业外迁可能是对企业来说的生存之道,但对德国而言,却意味着基础的长期流失,工业体系一旦出现空洞,再想恢复几乎不可能,现在的德国,面对的不只是能源账单和高企的电价,更是未来制造业地位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