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最近,日本统合幕僚长南云宪一郎突然抛出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论调:如果日本真的陷入像“俄乌模式”那种长期拉锯战,现在就必须尽快把后勤补给的基础设施打牢。 乍一听,这话像是有战略远见、考虑周全,但仔细琢磨,却更像是在露出心理的不安和不自信。 问题在于,南云大将的比对思路本身就有缺陷。 他试图把日本战争韧性和乌克兰作比较,但忽略了决定战争补给能力的根本条件。乌克兰能够在前线持续作战,靠的正是波兰、斯洛伐克等北约盟国的陆地支援。 陆地运输网络稳固可靠,公路和铁路连成一条条坚不可摧的“生命线”,物资和能源源源不断输送上去。而日本四面环海,没有陆地邻国,一旦发生冲突,所有外部补给都必须依赖海上运输。 这条补给线并非随便有船就能通畅。 日本的海上运输得穿过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再经过南海,甚至要贴着台湾海峡行驶。 平时这条路线就商业繁忙,一旦开战,地理位置和对手火力布局决定了它几乎暴露在敌方打击下,变成一条“死亡走廊”。 对手早已构建成熟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海上航母编队、水下潜艇、岸基导弹网密密麻麻,这不只是封锁,更是立体化的“关门”措施。 届时,日本就可能瞬间变成孤立的岛屿,这和乌克兰那种靠陆地支援的情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再说一个现实问题:现代战争最后拼的,不仅是士气,更是资源。 日本常说自己有158天的原油储备,但这是基于和平时期的消耗估算。战时战机、军舰满负荷运转,油耗翻倍,库存恐怕撑不到半年。更尴尬的是,日本本土完全不产油,依赖中东和俄罗斯进口。 而更关键的稀土问题,日本本土储量不到全球0.1%,约90%依赖中国。换句话说,防备的“假想敌”,正好是自己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国。 没有稀土,导弹的制导头造不出来,舰载钢材不够硬,雷达元件无法生产。过去日本试图在澳洲、非洲布局矿产,却解决不了眼前燃眉之急。没有供应链,再多图纸也无济于事;那些F-35战机、宙斯盾系统,一旦缺少关键材料和燃料,就从战争机器变成昂贵消耗品,打完一轮就只能趴窝。 有人可能会说,日本每年防卫预算不断增加,不差钱。 但这是典型的“库存幻觉”。大笔资金主要花在购买昂贵的美制成品武器上,本土弹药生产反而被挤压。 工业底子薄弱,民用产业转军用也没那么顺利。以10式坦克为例,生产线萎缩严重,一年只能慢吞吞造十几辆;就连军舰看似频繁下水,但核心燃气轮机仍需依赖美国供应。 工业产能的断裂在平时或许不显眼,一旦进入战时,就是致命弱点。原本计划2023年完成的“弹药储备倍增计划”,至今不仅没达标,缺口还高达一半,连基础弹药都填不满,更别提应对高强度消耗战。 更荒谬的是,日本在西南诸岛修建的防御设施和弹药库,竟然大喇喇地置于敌方导弹射程之下。等第一轮打击来临,这些后勤节点估计直接失效。 历史上类似教训早有先例:二战太平洋战场的“饥饿战役”,美军通过切断海运,燃油和粮食供应断裂,最后战争机器彻底停摆。 南云宪一郎现在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一场注定风险极高的赌局的恐惧。地理上补给几乎断绝,资源上工业随时窒息,产能上无法支撑长时间消耗战。这三大先天“天坑”,不是靠囤几个月物资或喊几句口号就能填平的。他所描绘的“持久战”构想,看似有战略远见,实际上不过是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zcw475816
听说他们在日本和美洲大陆之间挖了一条战略性的海底管道,战时,美国可以把大粪源源不断的输往日本,作为交换,日本也可以把核污水源源不断的输给美国。
用户99xxx52
看来准备开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