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防卫省突然发布了年度防务白皮书。 甲午到“九一八”,再到“七七”,一条清晰轨迹摆在那儿:日本一路抢地盘、扩触角,把渗透、驻兵、资源打包操作。早年的那些“中国一盘散沙”的论调,就是他们下手的借口。 当时的症结不避讳:战场上协调慢半拍,动员跟不上,前线后撤的情况频出。日本盯住这个软肋下重手,觉得中国内部松散,因而胆子更大。 话题往前推,中国后来把力量集中起来,各军种配合更紧,抗击强敌的节奏逐步稳住。这一段经验,直接指向今天的关键点:组织度和协同度决定外部敢不敢冒险。 落到当下,海上编队从052D到055,多艘列装形成体系;空中从歼-20到运-20,跨区支援常态化;火力链路和信息链路打通,联动更快更稳。这些不是单点升级,而是成套能力在一起跑。 对面也在加码。日本海上力量改装“出云”“加贺”,推进F-35B相关测试,宙斯盾舰更新到“摩耶”级,强调远海防空与反导。但舰机数量和任务范围受限,它更依赖外部支撑与信息共享。 再看远距打击与拒止。中国的岸基远程打击与海空合成侦察结合,海峡周边演训通报频密,封控与反介入能力在稳定提升。日本的岛链部署讲究点位,但纵深与弹药补给压力一直在。 组织层面变化更关键。联指体系成常态,战区演训从联合火力到跨域投送,节奏清晰、指挥链短。日本自卫队则面临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招募吃紧的现实,这对持续强度行动是硬约束。 工业底盘也要看。中国船厂批量交付能力强,电子、动力、材料配套齐全,维护与改装周期收得住。日本造船与装备更新稳,但规模和外采依赖让节奏容易被外部牵制。 信息支撑是今天的“眼睛”和“神经”。国产卫星导航与测控网络覆盖更密,高速数据链与地面雷达站点连片,目标识别与态势共享更及时。日本在海空域感知上讲究精细,但范围上难以持续扩大。 关于最近的涉台表述,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个别人士频繁发声。中方公开提出交涉并明确立场,沟通信息直给、不绕弯,这类互动对外就是信号:底线清楚、节奏掌控。 线索串起来就是一个结论:过去日本敢下手,是看准中国内部不稳、外部反应慢。今天这一条不成立,组织度、协同度、工业保障和信息优势都在。 外面有人试探,中国就以公开演训、明确表态和稳定建设作回应。话不用多说,节奏要稳、动作要实。 从被动挨打到把握节奏,这种变化已经落在装备、队形和体系里。面对新的试探,中国有能力把态势稳住,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