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不听话”的战士,也是让首长最头疼的兵,师长让他抓“舌头”,

榕树下听书 2025-11-20 11:10:03

他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不听话”的战士,也是让首长最头疼的兵,师长让他抓“舌头”,他灭对方一个班,让他守桥不被炸,他灭对方一个营! 在志愿军英雄名录中,董明德是个极具反差感的存在,他胸前挂着特等功勋章与二级作战英雄奖章,战功赫赫,却也是让各级指挥官时常捏把汗的“刺头”。 董明德老家在山东临沂,打小跟着爷爷在山里打猎,练就了一身好身手——眼神比鹰还尖,爬山比兔子还快,一把猎枪能在百米外打中奔跑的野猪。 1950年,美军仁川登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21岁的他刚和邻村姑娘定了亲,听说部队招兵,连夜揣着爷爷留下的猎刀就报了名。 班长第一次见他就皱眉头,这小子浑身是劲却不服管,训练时总爱琢磨“野路子”,射击时不按教材姿势卧倒,反倒蹲在树后精准命中靶心,理由是“战场上哪有那么多规矩,能保命能杀敌才管用”。 1951年夏,志愿军发起夏季攻势,董明德所在的38军113师奉命穿插敌后。 师长亲自交代任务:派一个小组潜入美军阵地,抓一名俘虏摸清兵力部署,代号“舌头行动”。 董明德主动请缨,带着两名战友趁着夜色出发。按计划,他们只需悄悄摸掉岗哨,绑走一名落单士兵即可。 可摸到美军营地外围时,却发现对方正在集结,十几名士兵围着篝火擦枪,旁边还堆着弹药箱——原来美军要连夜偷袭志愿军侧翼阵地。 “不能走!”董明德压低声音,眼神坚定,“抓一个舌头回去,等咱们汇报完,战友们早遭埋伏了!”两名战友犹豫了,师长的命令是抓俘虏,擅自开火会暴露目标。 董明德没再多说,摸出腰间的手榴弹,拉弦后等了两秒才扔出去,正好落在篝火旁。 爆炸声响起的瞬间,他手持冲锋枪冲了上去,猎刀在夜色中划出寒光,第一个放倒了正要拔枪的美军班长。 两名战友见状也立刻开火,三人凭借地形优势,短短十分钟就解决了整个班的美军,还缴获了一挺重机枪和几份作战地图。 回到阵地,师长气得拍桌子:“董明德!我让你抓舌头,你倒好,端了人家一个班!你知道暴露目标有多危险吗?”董明德梗着脖子反驳:“报告师长,他们要偷袭二连阵地,我不能看着战友送死! 地图上标着他们的兵力部署,比抓个俘虏管用多了!”师长拿起地图一看,上面果然清晰标注着美军的进攻路线和火力点,瞬间消了气。 后来二连凭借这份情报提前设伏,打退了美军的偷袭,没损失一兵一卒。师长私下对参谋长说:“这小子是块打仗的料,就是太有主意,得好好引导。” 没过多久,董明德又“闯了祸”。 志愿军要抢占一座关键桥梁,保障后勤补给线畅通,师长命令董明德带领一个排守桥,重点是“严防美军轰炸机,不许桥面被炸”。 董明德到了桥边却犯了难,桥面光秃秃的,没有任何遮挡,美军飞机一来,根本没法防御。 他琢磨了半天,决定主动出击——在桥周围的山林里埋伏下来,等着美军地面部队来炸桥。 战友们不解:“班长,师长让我们守桥,不是让我们打野战啊!”董明德解释:“美军炸桥肯定要派地面部队先清理守兵,飞机跟着掩护。 咱们躲在山里,先干掉地面部队,飞机没了目标,自然就没法精准轰炸。”果然,第二天拂晓,美军一个营的兵力偷偷摸了过来,还带着炸药包。 董明德一声令下,排里的战士们从山林两侧发起攻击,他自己抱着重机枪,对着美军密集的地方猛扫,猎刀在近距离搏斗中又派上了用场。 这场战斗打了整整四个小时,董明德的排以伤亡三人的代价,歼灭美军近两百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桥梁完好无损。 师长赶到时,看到满地的美军尸体,又看看一脸硝烟的董明德,哭笑不得:“你啊你,每次都不按常理出牌,可每次都能立大功!”董明德挠挠头:“师长,我就是觉得,打仗不能死心眼,怎么能完成任务就怎么来。” 其实董明德的“不听话”,从来不是蛮干,而是基于实战经验的灵活应变。 他从小在山里摸爬滚打,懂地形、善观察,知道怎么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他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却凭着一股保家卫国的信念和过人的智慧,在残酷的战争中屡创奇迹。 董明德的特等功勋章背后,是一次次九死一生的战斗,是对战友生命的珍视,是对胜利的执着追求。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军人,不是盲目服从命令,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智慧和勇气守护家国。 那些曾经头疼他的首长,后来提起他都满脸骄傲:“董明德这个‘刺头’,刺得有道理,刺得有骨气,是咱们志愿军的好战士!”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作战的英雄们,他们或许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作战方式,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董明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战士的智慧与担当,也让我们明白,胜利从来不是靠死板的命令,而是靠灵活的战术、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榕树下听书

榕树下听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