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首次出口爱国者导弹 据日本共同社19日报道,多方消息来源称,日本政府已向美国出口了“爱/国者”防空导弹。这是自2023年日本政府解除对包括致命武器在内的成品出口禁令以来,首次实现成品出口。 这件事被日本共同社报道得非常明确:日本已经向美国出口了爱国者防空导弹。注意,不是零件,也不是技术支持,而是完整的导弹成品。 这事以前可从没发生过。日本自从战后定下“专守防卫”政策以来,一直在国际军事事务上非常谨慎,尤其在武器出口方面几乎是全面封锁。 虽然早在2023年,日本政府就悄悄修改了相关出口规定,但真正把导弹装箱打包送出去,这还是头一回。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日本这次出口的导弹其实是自己三菱重工按照美国授权生产的爱国者系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些导弹本质上是美日合作生产的“美系装备”。 名义上是“回流”,但归根结底,日本这边是动了真格的。这就好比一个多年来只在自家后院种菜的人,突然开了个出口公司,把菜卖给了种子提供商。 这个动作虽然看着平平无奇,但影响却很深远。这背后其实暴露了几个问题。首先是日本的战略定位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日本都是以“和平国家”的形象参与国际事务。 连自卫队都强调不是军队,只用于防御。但现在主动出口致命武器,这无疑是在往“正常国家”方向靠拢。所谓的“正常国家”。 在国际语境里指的是具备完整军力、可以自由出口防务产品、并在国际军事事务中拥有话语权的国家。从这个角度看,日本这一步迈得不小。 再一个,这事也不能脱离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俄乌冲突持续,全球军火需求高涨,美国自己的军火库存也在快速消耗,尤其是像爱国者这种防空系统,前线国家的需求一直在增加。 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友,当然要在这个时候“出点力”,这不仅是对美军火体系的补充,更是日本在全球军事产业链中想要占据更高地位的一种尝试。 有意思的是,日本这次出口的导弹并不是用于亚太,而是直接送往美国本土或由美国再转运其他国家。这也说明这不是应对所谓“周边威胁”的紧急措施。 而是日本主动参与全球武器流通网络的第一步。换句话说,日本不仅想当“买家”,也想当“卖家”,甚至未来可能变成“中间商”。 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做法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转变。日本战后长期奉行“武器不出口、不卷入、不主动”的三不政策,意在切断战争机器的外部可能性。 但现实往往比政策更复杂,近年来,日本不断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逐步放宽出口限制,尤其在美国持续推动下,这种政策调整的节奏明显加快。 2023年那次修改,就是为了让日本能在一定条件下,向第三国出口成品武器。现在看,所谓的“条件”并不那么紧,关键是看政治意愿。 当然,日本自己也清楚这么做可能引发外界误解甚至质疑,所以在对外宣传时特别强调这次出口“符合和平宪法”“不用于攻击性目的”,并且是“与美军合作的一部分”。 但问题是,一旦打开这个口子,接下来的出口就不可能只限于美国了。既然是“合作产品”,那么未来转出口到其他国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样一来,日本可能就不再是那个“只防守、不进攻”的国家形象了。这件事放到整个亚太安全格局中来看,更值得玩味。毕竟亚太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相对和平的角落了。 美日同盟日益紧密,日韩关系也因为朝鲜问题和地区安全而重新协调,美军在亚太的部署不断加强。这时候日本进入武器出口市场。 很可能加速地区军备竞赛的步伐,也可能被其他国家视为“态度转变”。尤其是那些本就对日本历史心存疑虑的国家,更容易因为这种行为产生战略警惕。 从技术层面看,日本的军工实力其实一点不差,只是长期缺乏出口渠道。这次爱国者导弹出口之后,三菱重工、川崎重工这些老牌军工企业的国际订单可能会逐渐增加。 带动整个防务产业链的发展。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口”,更可能成为日本军工产业“走出去”的起点。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日本制造的装备出现在其他国家军队中。 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日本已经不是那个只做技术转让和零部件的小角色了,它正在试图打入全球武器市场,甚至可能借此扩大自身在国际上的战略影响。 这一步走出去了,回头几乎不太可能了。而接下来,日本将如何平衡自身宪法规定、国内舆论和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值得观察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