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率红二方面军长征,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为何相比之下损失最小 这可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战略智慧与人心向背造就的奇迹! 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时,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合编)不过1.7万余人,历经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爬过雅哈雪山等9座冰封绝顶,穿过茫茫草地,1936年10月在将台堡会师时仍保有1.1万余人,损失比例远低于红一方面军的90%和红四方面军的过半损耗,连毛泽东都盛赞这是“了不起的奇迹,没有蚀本”。 红二方面军的“幸运”,首先藏在“晚出发”的战略缓冲里。 当他们踏上长征路时,中央红军已经胜利抵达陕北,红四方面军也已在川康地区转战半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部署早已露出破绽。 贺龙、任弼时等指挥员吃透了前序部队的经验教训,坚决摒弃“搬家式转移”和“正面硬刚”的错误打法,从出发前就做好了周密准备——精简非战斗人员、筹集充足粮秣,甚至提前规划好“声东击西”的迂回路线,压根不给敌人集中兵力围歼的机会。 反观红一方面军长征初期,受“左”倾教条主义拖累,带着庞大的后勤辎重硬闯四道封锁线,湘江一战就损失3.8万人,而红二方面军全程没打过这样的消耗战。 核心关键,是领导层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 红二、六军团早在长征前就实现了统一指挥,贺龙的军事天才、任弼时的政治定力、萧克的战术精准、王震的勇猛果敢,形成了互补无隙的领导核心。 他们从没有过战略分歧,更没有内耗,每次作战决策都能快速达成共识、高效执行。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围堵,他们在乌蒙山区上演了堪称经典的回旋战:近一个月里平均每日行军近百公里,忽东忽西、神出鬼没,把敌人拖得疲于奔命,最终以最小代价突出重围,朱德都忍不住称赞这是“游击战、运动战的大成”。 这和红四方面军因张国焘南下错误方针导致百丈关一战伤亡近万人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贺龙的“打仗智慧”,更是减少损失的关键。 他深知红军家底薄,绝不打无把握之仗,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的原则。 抢渡金沙江时,他们避开敌军主力防守的渡口,选择偏僻河道连夜偷渡,悄无声息就甩开了追兵; 翻越雅哈雪山前,提前让战士们喝姜汤、缝雪鞋,避开暴风雪时段行军,即便如此,仍有160余名指战员长眠在雪山,但相比其他方面军动辄数千人冻死的惨状,已是极大的成功。 这种“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让红二方面军全程没陷入过重围,战斗减员始终控制在最低范围。 更难得的是,他们走到哪里,就把“民心”聚到哪里,硬生生练出了“边走边补血”的能力。 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严格执行群众纪律,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济贫,还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沿途各族群众把红军当成“自己人”。 在甘肃哈达铺,乡亲们主动腾出自家好房子,抬着猪羊、背着粮食慰问红军,战士们终于吃上了久违的白馒头,休整十天就恢复了体力; 在贵州毕节,仅一个月就扩红3000余人,不少青年跟着队伍一路北上; 即便是在藏族聚居区,他们也尊重民族习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换来的是藏民提供的青稞和向导,让他们顺利穿越了藏区险地。 这种“军民鱼水情”,让红二方面军在减员的同时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始终保持着战斗力。 政治上的坚定立场,更让他们避开了致命陷阱。 1936年7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图谋,贺龙、任弼时等人立场鲜明地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 他们既坚决抵制分裂行为,又讲究斗争策略,耐心团结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最终促成两大方面军共同北上,没有像西路军那样因战略误判陷入绝境。 这种在关键时刻的政治清醒,让红二方面军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没走半点弯路。 红二方面军的“损失最小”,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战略得当、领导团结、战术灵活、民心所向的必然结果。 他们用实践证明,革命胜利从来不是硬拼人数,而是靠正确的路线、强大的凝聚力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这支保存下来的精锐之师,后来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力量,用鲜血和忠诚印证了长征奇迹的深刻内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