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务省官员访问中国特地去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原来这个级别仅属于中层官员,根本没有决策权!由此推断,这位日本的外务省官员的访问,仅仅只是过来走过场的,最终也做不了什么决定! 外交访问这事儿,级别高低直接就把 “分量” 摆明了。 日本外务省的官员体系跟咱们这儿类似,金字塔分得清清楚楚,真正能拍板的顶层是外务大臣、副大臣这些政治任命的核心人物,手里攥着中日关系重大政策的决策权。 再往下是事务次官、各局局长这样的高层执行人员,而这次访华的官员,也就相当于咱们国内的 “厅级”,在日本官僚体系里就是个中层业务骨干。 他的活儿说白了就是传递信息、对接具体事务,真要涉及到历史认知、领土争端这些核心利益问题,他连说话的分量都没有,更别说拍板定调了。 而且中方的态度也把这事儿的性质说透了,外交部发言人早就明确说了,没安排中日领导人会面。 这信号多明显啊,就是告诉大家别过度解读,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工作层级磋商,不是来为更高级别对话铺路的。 要是真有重大议题要谈,日本派来的怎么也得是外长级别的人物,哪能让一个中层官员来扛事儿? 再看看当下的中日关系,本来就处于比较谨慎的阶段,双方在不少问题上都有分歧,短期内很难有突破性进展。 这种时候派中层官员来,说白了就是 “维持沟通渠道”,不让两边彻底断了联系,至于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压根就不在这次访问的议程里。 他来了也就是跟中方对口部门聊聊天、交换下各自的立场和信息,回去把情况汇报给上层,仅此而已。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管级别高低,能来访问就是好事。 这话没毛病,沟通总比不沟通强,但也得看清本质。这位官员手里没任何决策权,就算聊得再投机,也没法当场答应任何事、签下任何有约束力的约定。 最后无非是把双方的诉求带回去,能不能推进、怎么推进,还得看日本高层的态度,跟这位来访的中层官员没半毛钱关系。 其实这也反映了当前中日互动的现状,既不想把关系搞僵,又暂时没到能开展高层密集互动的程度,所以就派个中层官员来 “打个照面”。 既维持了双边沟通的表面热度,又不用承担任何决策风险,对日本来说是稳赚不赔的操作。 但对咱们来说,心里得门儿清,别指望这次访问能有什么实质性成果,人家就是来完成一次工作任务,走个流程罢了。 外交场上的门道从来都藏在细节里,级别不够,一切都是空谈。 这次日本外务省派中层官员访华,本质上就是一次 “无决策权” 的工作对接,没必要过度期待,真要谈大事,还得看双方高层的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