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撕毁承诺,上亿军火将抵台,中方再抛美债,美国大动脉被切 台海局势又起风浪。这回的导火索不是别人,正是特朗普。他不仅撕毁了早年对 “一中” 原则的承诺,还大手一挥,批了大规模对台军售。 美台商业协会的韩儒伯话音刚落,预测未来一年军售额要创新高,中方马上再度出手,继续抛售美债,用实际行动给美国来了一记 “闷棍”。 一边是军火即将抵台,另一边是美债被减持,这场博弈就像在切美国的 “经济大动脉”。现在的台海,风高浪急,谁都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局面。 话说回来,特朗普的军售套路并非新鲜事。从 2017 年上台开始,特朗普就打破了以往的节奏,直接推高了对台军售的档次。 2019 年,特朗普任内的对台军售金额已经突破 180 亿美元,刷新了美国历史单任期的纪录。你看那 66 架 F-16V 战斗机,单笔就砸下 80 亿美金,这可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 相比之下,拜登政府虽然出手次数多,但都是点到为止,军火大多以老旧装备为主,跟特朗普这种 “真金白银” 的做法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而这次,特朗普又一次挑起了敏感神经。美国务院批准了总价值约 3.3 亿美元的 F-16、C-130、IDF 等机型 “非标准航材零部件” 和维修服务,韩儒伯甚至直言,未来 12 个月军售额可能再创新高。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一套明显不是给台湾自卫用的,更多像是为美国军火商和政客捞钱铺路。特朗普身后的团队,也毫不遮掩他们的真实想法。 参议员鲁比奥的表态不算温和,直接点明了美国要 “协助台湾自卫”,明里暗里都在试探中方底线。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掏空了承诺,把所谓的 “一个中国” 原则当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说翻脸就翻脸。 这些军火不是纸上谈兵,很快就要落地。这批价值 3.3 亿美元的军机零部件及维修服务,短时间内将送达台湾。 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自己都承认,明年这些装备恐怕很难全部到位,但民进党当局还是在舆论上大肆炒作,把这些武器相关服务吹成了 “地表最强”,企图提振所谓的 “安全信心”。 可现实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美国的军火相关物资及服务一到,台海的军事气氛就更紧绷了。岛内社会也不是铁板一块,对这种 “美式安全感” 也有人质疑,担心引火烧身。 而从大陆的角度来看,台海一旦被推向军备竞赛边缘,解放军的反制措施肯定不会手软。一些媒体早就点明了美国 “以台制华” 的老套路,军售只是其中一环。 但这次的军售动作延续了此前的升级态势,等于在台海埋下不定时炸弹。更深层的影响在于,中美关系的信任感被进一步稀释,合作空间越来越窄。专家们普遍认为,这种做法只会让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更坚定,反制的力度也会随之升级。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方没有选择沉默。这次,中方继续减持美债,这一步棋被不少人形容为 “切美国大动脉”。根据美国财政部 2025 年 11 月 18 日公布的最新报告,光是今年 9 月,中方就减持了 5 亿美元美债。 虽然这笔钱在庞大的美债盘子里不算多,但却是风向标。中方这几年一直在稳步减持,目前持仓规模已降至 7005 亿美元,不再愿意为美国的财政赤字和风险买单。 美债对美国来说就像血液循环系统里的主动脉,一旦失去大买家支持,利率和融资成本都要往上飙,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再能嘴硬,也不得不承认压力在加大。 从历史来看,中方也不是第一次用经济手段回应美国。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就因为美债问题被美国 “卡脖子”,如今轮到中国手里握着筹码,主动权显然更大。 每一次美债减持,都会在美国金融圈里掀起波澜,资本市场反应也相当敏感。现在的减持节奏虽然温和,但长期累积下来的压力,美国自己心里最清楚。 整体看下来,特朗普的政策动作已经把台海推向了一个高风险时刻。这种明摆着撕毁承诺、挑动敏感神经的做法,确实容易带来短期利益,但长期看,损人不利己。 中方的反制措施也不会停留在口头上,经济牌、金融牌都会成为常态化操作。这种 “切动脉” 式的压力,足以让美国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坚定。国际社会应当关注美国单边行动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不要让火药味继续蔓延。 不管怎么说,中方的底线已经很清楚,谁想动这个底线,就要做好承受后果的准备。 参考资料:中国9月减持美债5亿美元,日本连续增持 2025-11-19 20:07 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