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李克农得到消息后,来不及通知妻子赵瑛,便让交通员去报信,让她千万别回家,家里已经暴露了,可还能不能来得及通知? 那一年的四月,上海滩的雨水里都透着血腥气,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的一纸供词,让原本蛰伏在暗处的红色脉络瞬间暴露在屠刀之下,当钱壮飞截获的那份绝密电报传到李克农手中时,这位“龙潭三杰”之一的情报科长感到后背一阵发凉。 他能在刀尖上安排千军万马撤离,却唯独无法抽身去救就在同一个城市里的妻儿,如果不撤,是全军覆没,撤了留下的妻儿就是特务眼中的活靶子,时间紧迫得连拥抱都来不及给,一道死命令通过交通员传到了妻子赵瑛手中:别回家,哪怕是人间蒸发也要藏起来。 彼时的赵瑛手里还牵着李治和李冰两个孩子,前一刻她还在药店里为家人抓药,后一刻生活就彻底断裂,在那白色恐怖笼罩的街头,穿着体面的母子简直就是移动的靶心,这位平日温婉的女子在一瞬间被逼出了惊人的生存本能。 她冲进巷弄,手里的一把剪刀狠心落下,好好的衣衫变成了褴褛的破布,不仅如此为了那一线生机,她抓起地上的烂泥,狠狠抹在自己白净的脸上,也涂满了孩子稚嫩的面庞,短短几分钟,体面的李家眷属消失了,上海滩多了三个蓬头垢面的“乞丐”。 这不仅是换装,更是一场必须赢的心理战,在湿冷的桥洞和破庙里,母子三人蜷缩着熬过黑夜,白天则要忍受白眼乞讨残羹冷炙,最凶险的一次,特务的排查网收到了跟前,赵瑛没有逃,她深知越逃越显眼。 她一把扯过满脸污泥的孩子,对着逼近的黑洞洞的枪口和冷峻面孔,竟痴痴地咧嘴傻笑,装疯卖傻,特务厌恶地捂着鼻子挥手赶人,却不知这“疯婆子”低垂的眼眸里藏着怎样的机警,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孤岛岁月,哪怕错信一个人就是万劫不复。 流浪了一个多月,饥寒交迫几乎要把人的意志磨平,但赵瑛脑子里始终绷着一根弦:不能死守,必须找党,她赌上性命,带着孩子摸向了记忆中那个模糊的接头茶馆,昏暗的角落里,赵瑛不敢轻易出声。 直到儿子李治在那嘈杂的人群中,竟然奇迹般地认出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是父亲的战友宫乔岩,那一刻哪怕是铁打的汉子宫乔岩,看着眼前这三个形如枯槁的“叫花子”也不禁眼眶泛红,谁能想到叱咤风云的特科科长家属,竟在垃圾堆和寒风中熬过了整整三十多天。 黄浦江畔的重逢太过短暂,李克农看着死里逃生的妻儿,还没来得及擦干眼角的泪,就又是生离,他必须奔赴苏区开辟新的战场,而赵瑛则带着孩子逆流而上,回到了安徽芜湖老家,这一别就是漫长的六年。 在芜湖的日子,日子过得比黄连还,。家里有年迈的公公李哲卿,底下还有五个孩子张嘴吃饭,曾经的特科家属,硬是把自己活成了铁人,白天她在小学教书,夜里就凑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纳鞋底、做针线,那一针一线换来的铜板,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懂事的长子李治,才15岁就去做了学徒工,两个女儿虽然拿着奖学金,可初中一毕业也都在家里的困境面前低了头,主动放弃学业去做了工,赵瑛看着心疼,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她硬是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直到1937年的春天,家里的门被一个戴着墨镜、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敲开,当那一层伪装卸下,全家人抱头痛哭。那个在长征路上九死一生、如今已是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的李克农回来了。 但这唯一的团聚,仅仅持续了一个小时,他又要走了赵瑛没有任何怨言,只是一如既往地收拾行囊,甚至后来干脆拖家带口,冒着日军的轰炸步行半个月去武汉,追随丈夫的脚步投入革命的洪流。 建国后,李克农身居高位,被授予开国上将,按理说,陪着丈夫出生入死的赵瑛完全有资格享受优待,但她似乎早就习惯了那个在暗处默默奉献的角色,她拒绝了所有的授衔,甚至连退休金都不要,只在李克农的办公室里做一个普通的秘书。 这种低调,贯穿了她的一生,直到1961年,这位坚韧的女性积劳成疾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克农在整理亡妻遗物时,悲痛欲绝,他在一张旧照片的背面,颤抖着写下了“母仪典范”四个字。 信息来源:巢湖市人民政府《传奇将军李克农》 中国军网《最牛的"潜伏"者:中共特工之王李克农》 《赵瑛:与"特工之王"李克农虎穴潜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