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局180度反转,乌克兰设下致命防御陷阱,依托城区工事与隐蔽据点阻击,

烁耀中原 2025-11-20 23:01:07

红军城战局 180 度反转,乌克兰设下致命防御陷阱,依托城区工事与隐蔽据点阻击,进城俄军遭遇密集打击,来一批被歼灭一批 来源:迷彩驿站 红军城的夜晚,远不如白天“宁静”。 俄军士兵或许刚在废墟中支起锅准备吃点热的,四面八方就突然传来枪声。 等他们反应过来,乌军的小组早已撤得无影无踪,地上只留下几个弹壳。 这可不是电影情节,这是2025年11月红军城真实发生的“等你睡着我再打”的城市游击战。 表面上看,俄军白天大摇大摆地进城,插旗、拍照,宣称控制了这座城市90%到99%的区域。 但问题在于,他们占领的街道常常空无一人,乌军主力早已不见踪影。 整座城几乎成了“空壳”,真正的战斗随着夜幕的降临才刚刚开始。 乌军采用的战术非常特别,他们白天主动让出地面阵地,不是退缩,而是策略性地钻入了红军城地下纵横交错的通道系统。 这些可不是普通的下水道,而是能满足乌军游击战需求的复杂工事。 等到深夜俄军犯困、打盹时,乌军士兵便三人一组,像“打地鼠”一样从各个隐藏角落冒出来, 近距离发动突袭。 这种打法东边打两枪,西边扔颗雷,让俄军根本搞不清敌人的具体位置,无法组织有效反击。 由于交战距离极近,俄军拥有的重炮和无人机优势难以发挥,生怕一开火就误伤自己人。 乌军第425突击团有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动,他们把俄军白天攻占的市政府大楼又重新夺了回来。 这次行动并非依靠人数优势,而是依靠巧妙的战术和夜暗掩护,打得俄军措手不及。 这种战术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在于天气的变化。 此前,浓雾天气一度严重影响了乌军无人机防线的正常运作,俄军趁机利用雾霾掩护,用摩托车和汽车将不少兵力投送到了红军城区域。 但随着大雾散去,乌军无人机立刻清晰地发现了俄军的车辆和人员,并发动了猛烈攻击。 战场上甚至留下了倒在地上的俄军摩托车。 俄军面对这种局面也在不断调整战术。 他们将高达17万人的主力化整为零,组建了数百个经验丰富的步兵突击小队, 采用“波浪式推进”的方式,从不同方向持续发动进攻,试图减少无人机威胁下的伤亡。 在红军城复杂的主城区,俄军的坦克和装甲车难以展开, 他们甚至改用摩托车运送兵力,实施轻装步兵推进,但这也导致了较高的伤亡率。 无人机在这场战斗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双方都投入了大量无人机进行侦察、攻击和心理战。 乌军利用小型无人机在城区内侦查甚至直接发动贴脸袭击,而俄军则派出“最强鲁比孔”无人机部队重点打击乌军的补给线路, 并对红军城到胡利亚伊波列的交通命脉进行猛烈轰炸,试图切断守军的外援和补给。 战场上的多雾天气持续影响着战局,俄军试图利用大雾隐蔽调动部队,而乌军也能借助雾气发动袭击。 气候同地形一样,成为双方博弈的重要因素。 红军城的战斗揭示了现代城市战的一种全新形态。 这里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前线,一个建筑物一天之内多次易手的情况并不罕见。 双方都不敢投入大部队进城作战,因为现代战场过于透明,大规模集结极易成为无人机和炮火的活靶子。 战斗更多依赖于分散的小股步兵小组、无人机侦察引导和电子战压制。 俄军试图通过电磁压制干扰乌军无人机,再动用超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掩护特种破坏小组渗透,逐步打乱乌军防御体系。 红军城作为顿巴斯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后勤补给节点,其战略地位决定了俄军“势在必夺”的决心。 而乌军则依托这座城市坚固的堡垒化和复杂的地下通道系统,试图将红军城变成一个消耗俄军兵力和时间的“泥潭”。 这场战役不仅是领土的争夺,更是一场意志力与综合战术的比拼。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
烁耀中原

烁耀中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