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报道大自然是包容的,但人类别妄想征服自然。[黑线] 生活的轰轰烈烈不应该建立在自己的生命上,崂山的风依然吹着,但一位网名为“涛哥”的70后户外博主,却在一场未开发区域的徒手攀爬中不幸失足遇难,由于地势险峻,救援人员在确认其无生命体征后,使用无人机将遗体运回,那架曾经记录他冒险画面的设备,如今承担起沉重的使命。 他离世之后,管理的2000人登山群悄然解散,网名改为一串数字,仿佛抹去了所有痕迹,而他生前发布的最后影像里,徒手攀爬巨石,脚下深渊的画面,以及对网友安全提醒的不以为意,都让这场悲剧显得格外沉重。 翻看他过往的内容,几乎都是无保护冒险,陡坡攀爬,悬崖驻足,巨石跳跃,万丈深渊成为吸引眼球的背景,这类追求刺激的内容成了他获取关注的手段,却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就在事发前两天,他的视频下委婉提醒“这视频适合中午发”,暗示“早晚要出事”。但博主并未接受,反而回怼了这样的提醒,漠视安全警告,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是在确认遇难者已无生命体征,且传统人力搬运风险极大的情况下,经家属同意并报备警方后的选择,这不是理想方案,却是现实困境下的无奈之举。 无人机在应急救援中越来越常见,但这类事件也反映出它在特殊场景下的应用边界,对救援人员来说,首要原则始终是保障生者安全,避免更多伤亡。 警示似乎并未阻止冒险行为的继续,就在“涛哥”去世后不久,福建漳州一位背着不到一岁孙子的老人,同样在无防护情况下攀爬陡坡,面对他人劝阻也不以为然。 户外运动的本意是强身健体,亲近自然,一旦越过安全红线,将冒险视为炫技,用生命作为赌注,就背离了其初衷,国家相关部门也已发布通知,要求加强对高风险户外项目的监管。 这场悲剧为所有户外爱好者敲响警钟自然值得探索,更需敬畏,探索的勇气,必须与对生命的珍重并存,每一次出发,都应为了平安归来,而非将生命定格在社交媒体短暂的喝彩中,面对自然,我们应是学习者,而非征服者。 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敬畏自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次出发前检查安全绳的那个动作,看到报道里遇难者之前对安全提醒的不屑一顾,真的感到痛心,大自然不会刻意针对谁,但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侥幸心理往往是悲剧的开始。” “在真正的户外圈里,‘勇敢’从来不是和无知无畏划等号的,我们佩服的是那些准备充分,尊重科学,时刻保持警惕的同行者,像这种把无保护攀爬当作‘流量密码’的行为,在圈内其实是比较受排斥的,因为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可能误导新手,并消耗宝贵的公共救援资源。” “平台是否也应该对这类明显带有高风险挑战性质的内容负有审核与警示的责任, 当博主为了流量不断挑战极限,平台算法的推荐是不是在无形中成了‘帮凶’,我觉得除了追究个人的责任,建立‘谁违规谁承担救援费用’的机制,或许能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如果只是个人冒险,那后果自负倒也罢了, 但组织两千多人的群,每人收费50元,这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爱好了,而是一种经营行为,作为组织者,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和保障是最基本的责任,显然他在这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你是否也曾遇到过忽视安全的“玩命”式冒险?在你看来,冒险精神与安全意识之间应如何平衡? 信源:济报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