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日本华裔议员石平发表惊人言论:我全力捍卫高市早苗首相关于国家生存危机的说法,同时也敦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驱逐发表骇人言论的总领事薛剑! 我们先把时间线捋一捋。高市早苗最近在公开场合再次强调她所说的“国家生存危机”,意思就是说,日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特别是来自周边国家的压力。 这种言论在日本政坛其实早有耳闻,尤其是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安全保障政策上不断向右倾斜,修宪、扩军、强化美日同盟等动作频频,背后其实就是在回应这种“危机论调”。 不过,这次的焦点并不完全在高市早苗身上,而是石平的态度。石平原籍中国,后来归化为日本国籍,一直在日本媒体和政界中以“保守派代表人物”自居。 他这次的言论,乍一看像是“立场鲜明”,但其实掀起的是更深层次的舆论漩涡。为什么?因为他点名要求驱逐的是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 外交官被驱逐,这在国际关系中可是非常严重的外交动作,通常都得是对方做出极其严重的行为才会有这种后果。 石平的这个表态,其实根本没有代表官方立场,却在媒体上放出了极具挑衅性的信号。薛剑总领事到底说了什么? 根据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在官网上的公开内容,薛剑主要是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日关系的期望,也批评了部分日本政客炒作“中国威胁论”,强调和平共处和互利合作才是两国未来的正路。 这些话其实并不出格,完全符合一名外交官的职责。可是在像石平这类立场极端的日本政客眼里,这种言论就成了“干涉内政”甚至“煽动公众”的行为。 于是,他就喊出了“驱逐”这个重量级词语,试图把一场本来可以理性讨论的外交分歧,转化为激进对抗。从更大的国际局势来看,这事也不是孤立事件。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在安全政策上越来越强调所谓“印太战略”,不仅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还频频拉拢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试图构建一个对抗中国的“朋友圈”。 在这样的背景下,像石平这样的政客就很容易借势炒作,把个人立场包装成“国家安全”的代言。而高市早苗的“国家生存危机论”,恰好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 可问题是,这种操作真的对日本有好处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一旦言论偏离了理性,转向情绪化和敌对化,那离误判和冲突就不远了。 尤其是中日之间,虽然有历史负担,也有现实摩擦,但更有巨大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比如说,大阪本身就是一个中日交流非常密切的区域。 薛剑所在的总领事馆也是中日民间沟通的重要桥梁。现在突然有人跳出来要驱逐总领事,这不是掀桌子是什么? 当然,也有人说,石平的表态只是一种政治作秀,为了巩固他在日本保守派中的话语权。但即使是作秀,也得有底线。因为外交事务可不是你想演就能演的舞台剧。 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旦中国方面做出回应,或者日本政府真的被绑架到某个极端立场上,那事情就不是某位议员的“个人观点”那么简单了。 再往深里看,其实这场风波也反映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一些政客越来越倾向于用激烈言辞来制造影响力。 而不是通过理性对话解决实际问题。从日韩关系到中美博弈,从台海局势到朝鲜半岛,每一个热点都像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越是在这种时候。 越需要冷静的外交智慧,而不是一味地“高喊口号”。石平的言论,也让人想起了过去冷战时期的一些极端政治动作,比如美苏之间的互相驱逐外交官。 结果就是关系越来越僵,误会越来越深,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而现在的日本,如果真的走向对抗路线,尤其是在没有足够战略自主性的情况下,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所以这事看似是一个人的表态,其实折射出的是整个日本政界中保守派力量的集体焦虑。他们一方面担心中国崛起带来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缺乏真正的对华认知渠道,于是就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标签化、妖魔化、对抗化。但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这样的做法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其喊着驱逐谁,不如踏实坐下来想想,怎么才能在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不仅是对外交官的尊重,更是对本国未来的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