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军慌了,中国不按套路出牌,战争早不是拼枪炮那套 五月份,美国空军准将道格·威克特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举行记者会,他直接指出,如果中国对台湾采取行动,美国本土也会受到影响,这种说法听起来令人担忧,但表明美军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反介入能力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存在,过去他们认为太平洋的阻隔能提供安全保障,现在却发现自家门口也可能面临威胁。 到了七月份,西点军校发布一份报告,提到如果印太地区真的发生冲突,中国可能不会直接对抗,而是采取迂回手段,比如攻击电网系统、破坏指挥网络,或是通过社交平台制造社会混乱,这种方式不依赖导弹武器,主要让对手内部出现问题,让人感到现在打仗时,键盘操作比坦克更有用处。 去年十一月,《华盛顿时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军队的训练强度明显加大,两栖登陆和后勤补给等环节都在加速推进,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留给美国的反应时间可能只有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同时中国在南海和钓鱼岛区域的活动也持续不断,这些举动并非意在开战,而是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不会给对手拖延时机的余地。 我觉得这事很有意思,以前人们总认为战争就是飞机大炮互相攻击,现在发现根本不是那样,中国没有急着造更多航母,而是把网络、舆论和供应链这些软手段当成武器来用,美国那边开始紧张,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擅长的那套老办法已经不管用了,对方不跟你正面较量,你再强大也使不出力气。 很多人没注意到这个细节,中国这几年在内部动员上做得很细致,从基层单位到各种媒体,都在反复强调保家卫国这个概念,这不是简单喊口号,而是真正在打基础,让老百姓心里踏实,政府的公信力才能稳住,反过来看美国那边,一遇到事情,媒体先开始争论,民众跟着紧张起来,政府马上陷入被动局面,这种局面其实比应对导弹还难处理。 我有时会想,战争这件事早就变了样,以前是看谁的枪炮更厉害,现在是比谁的心思更灵活,中国悄悄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布好了局面,美国还在那里计算航母的数量,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时代已经改变,玩法也跟着变了。 说到底,美国现在担心的根本不是中国导弹的数量,而是猜不透对方接下来会怎么做,你猜测他们要打台湾,他们可能先切断电力系统,你防备他们的舰队,他们可能在舆论上制造混乱,这种不确定性最让人焦虑,所以那位准将才会提到本土可能遭殃,他不是在吓唬人,是真的感到担忧。 很多人觉得战争离自己很远,其实不是这样,网络攻击会让手机信号变差,供应链断了超市货架就空了,舆论乱了连新闻都不敢相信,战争早就不是士兵的事,它藏在每天用的软件里,吃的进口水果里,看的短视频里,这种情况才最让人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