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80亿!中国大豆被外资吞并,中储粮绝地反击,定价权回到手中 那时候国内大豆价格看起来稳定,实际上藏着不少问题,2003年8月每吨才两千三,大家都觉得便宜,等到中国采购团去美国买豆的消息传开,国外市场就行动了,芝加哥那边和农业部一起放出消息说要减产,结果半年内价格涨到四千四,国内企业被迫高价抢购,等货到手了,美国人又改口说产量充足,价格一下子跌到两千以下,很多企业亏得厉害。 外资企业趁机收紧控制,四大粮商ABCD接连展开行动,他们不顾商业规则,单方面判定中方违约并索要赔偿,同时切断原料供应,许多国内油厂难以支撑,纷纷倒闭关门,到了2005年和2006年期间,全国范围内六十四家大型榨油企业中,超过八成五的生产能力以及八成的进口大豆渠道,已经完全被外资所掌控,那段时期国内市场消费的大豆产品,基本由外资企业主导定价与流通,甚至连国内种植大豆的农业用地,也要受到外资企业的间接影响。 后来国家开始认真推进这事,从2010年起,国开行投入两百多亿美元,帮助巴西修建铁路和港口设施,现在中国进口的大豆有七成三来自巴西,光是2024年就买了七千七百万吨,东北方向打通了通往俄罗斯远东的运输线路,东南沿海开通了到温哥华的直航路线,南美那边也整合了阿根廷和巴拉圭的资源渠道,咱们不依赖美国一家供应,哪里价格合适、货源稳定,就从哪里采购。 国内这边也没停下,2008年国家出台了扶持大豆加工的政策,黑龙江主要发展高蛋白食用豆,松辽平原推广规模化榨油,内蒙古则让农民轮流种植玉米和大豆,以稳定种植面积,到2024年国产大豆产量达到两千万吨,其中超过六成是高蛋白豆,用于做豆腐、制酱油等日常食品,基本能满足自给需求,还不占用粮食耕地。 中粮集团这几年动作不断,从2007年开始整合各地的榨油厂,到2010年将福临门品牌收入旗下,又在2014年收购了荷兰Nidera和香港来宝农产品,等于拿到了全球采购的钥匙,中储粮的做法更显力度,2008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时,它一口气卖出四千多万吨小麦和玉米,价格比市场低百分之五到十,最突出的是7月23号那天,单日售出稻谷七十一万吨,同时公布消息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一万零五百七十亿斤,储备量为一亿五千万吨,占全球总量的三成,这一下让国际粮商彻底没了脾气。 过去大豆价格完全跟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走势走,用美元定价,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现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类衍生品交易量已经占到全球近三成,人民币结算也逐渐铺开,买大豆不用再依赖别人,巴西、俄罗斯、阿根廷这些地方,哪里便宜就从哪里买,产业链上的利润也不再被外资一步步拿走,从种植大豆到榨油生产,再到超市上架销售,收益都留在了国内企业手里。 这二十年是靠硬拼过来的,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喊口号,就是一步步把命脉抓在自己手里,有人觉得农业不重要,可吃饭的事从来都是天大的事,现在回头看,当年那些被割韭菜的企业有些已经没了,但整个行业活下来了,而且越来越有底气,以后谁还想用大豆卡我们脖子,恐怕没那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