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炮火更致命的侵蚀:日本潜伏四十余年的“围猎”   说起安全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

春儿聊世 2025-11-21 17:30:39

比炮火更致命的侵蚀:日本潜伏四十余年的“围猎”   说起安全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武器、军队、冲突,其实还有种更危险的方式,比明面上的炮火厉害得多——那就是渗透和情报战。   刚过去的2025年秋天,国家安全部罕见地一次性公布了9起日本涉华间谍案,这等于把一层本来藏得很深的“面纱”撕开了点。   其实,关于日本对我国的情报渗透,历史比大家想象得还要长远,不是这两年才有的新鲜事,而是持续了四十多年。   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年日本围猎中国到底用了哪些手段,背后到底在图什么。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日恢复正常邦交、各种交流开始频繁的时期。   表面上看,两国生意来往、文化交流都挺热闹,但不少日本情报部门其实早早就盯上了我国。   那时候,日本内阁情报调查室、防卫省情报本部、公安调查厅等机构就已经开始布局,派人渗透到各行各业。   起初,重点是盯着军事、科技方面,慢慢发现我国农业、教育、社会结构,这些“软目标”同样重要,渗透范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渗透是悄悄来的,不会像传统战争那样一夜之间爆发,而是像水渗进石头缝,日积月累地影响社会和认知。   近些年,随着我国实力的提升,情报渗透手段也在升级。日本间谍不再只靠老套路,什么“钓鱼”策反、直接收买,更多是靠“软刀子”搞事。   比如,打着学术交流、企业合作、文化项目的名义,大大方方进入我国高校、企业、甚至教材编写组。   这几年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公布的信息里,很多涉案人员表面身份都挺“高级”,有的是知名企业高管,有的自称“学者”,还有些混迹在各种所谓的“友好组织”里。   这些人活动范围覆盖东北、东南沿海到海南,涉猎包括农业、港口、能源、科研等多个领域。   还有2022年曝光的日本学者案,嫌疑人混在学术圈里好几年,表面上是促进中日交流,实际上把我国政经、社会变动等敏感信息搜集回去。   日本情报机关的渗透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早期喜欢直接派“线人”进中国,现在技术发达了,网络、数据成了新战场。   2021年,我国警方破获了一起日本间谍通过VPN、暗网传递涉密信息的案子。   调查发现,对方用的通讯工具、加密手段甚至比一般科技公司还专业。再加上大数据、云存储,这些人能远程盗取我国关键信息,既不用冒险亲自跑现场,还能快速传递回去。比起老一套“递纸条”的方法,现在的间谍活动更难被发现。   他们喜欢成立各种“友好协会”、“投资促进会”,吸引我国各界人士参加,甚至发展“线人”。   这种“假民间、真间谍”的操作,迷惑性极强,一旦被查就装无辜,试图把责任推到交流失误上。近年来,这类“民间外衣”的间谍案明显增多,形式五花八门。   官方对于这些渗透行为的态度非常坚决。2023年以后,国家安全部、公安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手,严格排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中的涉外项目。   2024年,教育部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对涉外教材、专家引进、合作课程等环节严格把关,防止夹带有害信息。   企业界也加强了合作者背景调查,不让“内鬼”有可乘之机。202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也发文,要求对涉外出版物加大审查,防止有害内容渗透。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渗透难度大大提升,但间谍活动也变得更隐蔽、更精细。   其实,间谍案能持续这么久,除了日本方面下苦功夫,与我国社会开放度提高也有一定关系。   经济全球化、学术交流、企业合作,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留下“口子”。   日本情报机关善于利用这些机会,既用传统手法,也不断尝试新技术,比如靠近我国科研团队获取新技术进展,或者在企业里安插内线,关注产业政策甚至核心数据。   更有甚者,通过媒体、网络、出版物等方式影响社会认知,试图让本来清晰的历史和现实被搅浑,这种“认知渗透”同样危险。   面对这些系统性的渗透,官方不仅仅是被动应对,而是加强了主动防范。   国家安全部在2025年那次通报里就明确提到,这些案件不是偶发的,而是系统性对抗的一部分。   2024年“国家安全教育日”期间,全国各地都在普及反间谍法律知识,鼓励群众举报可疑行为。   国家安全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事。每个人多留个心眼,才能让那些藏在暗处的“围猎者”无处遁形。   2025年公开的9起案件,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来持续渗透的“冰山一角”。   面对这种看不见的对手,只能靠全社会的警觉和配合,守好每一道防线。只要大家心里有数、守土有责,这场无声的较量,我们终究会掌握主动权。   参考;一名日本人因涉嫌从事对华间谍活动被捕?外交部回应——环球网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春儿聊世

春儿聊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