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透社11月20日的报道,韩国已经收到中方的通知,原定于月底在澳门举办的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会议被推迟。 这说明,随着中日关系的遇冷,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波及到第三国。 谁都知道,最近中日关系降温得厉害,从经贸合作到国际议题,再到历史问题、地区安全等敏感领域,双方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互动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本来三国文化部长会议是促进三方人文交流、缓和关系的重要平台,结果现在突然推迟,说白了就是中方用实际行动表明:中日关系没回到正轨,这种涉及三方的交流活动也没法顺畅推进。 毕竟文化交流讲究的是 “和气生财”,现在中日之间氛围不对,硬着头皮办会议,不仅达不到交流的效果,反而可能让尴尬摆上台面,不如先缓一缓,等局势明朗了再说。 这事儿最尴尬的其实是韩国。 这些年韩国一直想在中日之间扮演 “润滑剂” 的角色,一边跟中国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和文化联系,一边又跟日本在美日韩同盟框架下搞合作,总想在两大邻国之间找平衡。 可现在中日关系遇冷,韩国夹在中间直接成了 “受波及的第三方”,本来盼着通过三国会议多搞点文化合作、拉动点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结果会议一推迟,这些计划全得往后放。 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三国合作受中日关系影响了。以前中日关系好的时候,三国在经贸、文化、环保等多个领域的合作都搞得有声有色,文化交流更是频繁,韩剧、日剧、国产剧互相流通,三国游客往来也多,带动了不少产业发展。 可一旦中日关系降温,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这种非刚性的交流合作,毕竟政治氛围会直接影响民间和官方的互动意愿。韩国现在算是真切感受到了,夹在两个大国之间,邻居关系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合作计划能不能落地。 其实中方推迟会议也不是故意针对韩国,而是基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现实考量。最近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频频 “踩线”,不仅不承认二战时期的战争罪行,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甚至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跟着美国指手画脚,干涉中国内政。 这些操作让中日之间的互信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自然不可能像没事人一样推进各类合作交流,推迟会议就是最直接的态度表达:想要恢复三方合作,首先得把中日之间的问题理顺,日本得拿出应有的诚意和态度。 对于韩国来说,这次会议推迟也是个提醒:在大国博弈之间,想单纯当 “旁观者” 或者 “平衡者” 并不容易,邻居之间的关系变化,随时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韩国这些年一直想提升自己在东北亚的话语权,可东北亚的局势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中日关系的走向直接决定了地区合作的氛围。 如果日本一直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中日关系持续遇冷,那么未来三国在经贸、安全等领域的合作都可能受到影响,韩国的利益也会跟着受损。 不过话说回来,中方推迟会议也不是要彻底中断三方交流,而是一种 “以退为进” 的策略。 文化交流本身是无辜的,也是三方都需要的,中方这么做,本质上是希望日本能正视双方之间的分歧,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 只要日本改变当前的态度,不再在敏感问题上挑衅,中日关系回到正轨,三国文化部长会议自然会恢复,后续的合作也能继续推进。 现在东北亚的局势本来就比较复杂,美国一直在拉拢日韩搞军事同盟,试图搅动地区局势,而中日关系的遇冷,无疑给地区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韩国这次被波及,也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才是各方利益的根本,只有中日韩三方都保持克制、增进互信,才能让合作持续下去,让各方都能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