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委员长”不应!这声“同志”,震醒多少人? 有段往事,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1954年,刘少奇同志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就职当晚,秘书连唤三声“委员长”,他却始终未曾回应。直到事后,他才郑重开口,字字千钧:“党内只有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大家称他们职务习惯了不必改,其他人,一律互相称同志。” 这不是“摆架子”,而是共产党人最清醒的权力观!一旁的王光美同志也轻声提醒:“在家里要叫‘少奇同志’,委员长是对外的称呼。”在老一辈革命家心中,职务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同志”二字才是党内最亲切、最平等的称谓,承载着志同道合的初心。 反观当下,有些场景却令人唏嘘:开会必称“尊敬的某长”“某总”,汇报工作先捧头衔;有的人为了一句“官职称呼”沾沾自喜,把岗位当特权,把头衔当光环。“同志”二字,反倒成了公文里的点缀、嘴边的稀罕词,多少人忘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来是“为人民服务”,而非追求头衔排场。 有人说,这是老一辈的“称呼洁癖”,实则是对权力的敬畏!称呼事小,折射的却是权力观的大问题。当“某长”取代“同志”,拉开的不仅是称谓的距离,更是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当头衔成了“勋章”,就容易忘了权力是谁给的、该为谁用。 刘少奇同志那三声不应,是对官本位的无声驳斥,更是给后人的警钟。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往事,更该明白:头衔再响亮,也重不过“人民”二字;称谓再花哨,也比不过“同志”二字的分量。愿“同志”之声常响,初心之火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