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

闻书识鸟 2025-11-21 17:57:21

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他却突然开口说话,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 大卫·古德尔出生于1914年,是澳大利亚生态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曾在植物生态、土地管理等领域作出贡献,晚年仍保持学术活动。 直到100岁,他依旧坚持到大学兼职。他的学生回忆,古德尔即使拄着拐杖,也从未放弃到实验地实地考察。 然而随着年事越高,他的行动能力和视力持续下降。2016年后,他多次跌倒,被迫离住所搬入辅助居住公寓,生活自主权逐渐减少。他对此深感痛苦,认为“生活不再是我想要的样子”。 在澳大利亚,当时的法律并不允许他进行自愿安乐死。他的诉求“希望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平离世”,在当地无法实现。 于是,2018年初,他联系了位于瑞士巴塞尔附近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生命终点协会”,并提交相关申请。 他接受了心理评估、意愿确认、法律审核等程序,每一道步骤都旨在确保这一选择出自清醒、持续、坚定的本人意愿。 5月初,古德尔在家人陪伴下登上飞往欧洲的航班。媒体摄像机捕捉到他在机场缓缓前行、拄着手杖的身影。 他面对记者一贯直言:“我年纪太大了。我不再享受生活。我希望结束它。而这对我来说,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语气平稳如常,没有悲怆,也没有慌乱。他像是在做一项严肃但必要的决定。 抵达瑞士后,古德尔接受了最后的咨询与确认。他住进一家普通的旅馆,而不是医院。 他的亲人和友人轮流前来探望,有人问他是否紧张,他反问说:“我经历过战争,经历过移民、科研失败、健康衰退,现在要面对的是每个人最终都会遇到的事。 我只是在选择一种方式。”他依旧保持幽默,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戴着一条印着“把我放走吧”字样的围巾,让所有人既感到心酸,又忍不住微笑。 5月10日上午,他前往生命终点协会的地点完成最后手续。房间布置得简单,窗外是宁静的城市街道,没有任何医院的气味,也没有嘈杂的器械声。 面对镜头,他录下了自己的最后留言。他感谢自己一生的学术旅程,也遗憾世界仍面临环境破坏等问题。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希望其他国家能允许像我这样的人做出选择。” 随后,他与在场的亲友一起度过短暂而安静的告别时刻。 大家围坐在一起,他像往常一样分享生活点滴,甚至开了几个轻松的玩笑,让空气中弥漫着平静,不似悲剧,更像告别一位准备启程的旅人。 当正式的安宁离世程序开始时,没有外界流传的那种戏剧化场景,更没有所谓“药物进入身体后突然说出让人发笑的话”。 那只是一则网络讹传,被夸大成煽情、猎奇的故事。而真实情况远比那些传闻更朴素、也更平和。 瑞士的安宁离世程序遵循严格的要求,所有操作必须由本人亲手完成最后一步,以确保自主性。古德尔清晰地表达确认,然后亲手执行了最后的动作。 现场的人后来回忆,古德尔保持着平静的神情,与在场的亲友互道再见,然后轻声说了一句:“这是我想要的。” 他闭上眼睛,身体慢慢放松,仿佛只是进入睡眠。他的离世过程没有任何喧哗,没有痛苦,也没有媒体渲染的“戏剧对白”。一切都安静、自然、尊重。 当天稍晚,生命终点协会对外发布简短声明,证实古德尔已于当地时间中午左右平静离世。 在澳大利亚,他的朋友们得知消息后表达尊重,许多人说:“这正是他希望的方式。”在学术界,人们缅怀他的贡献,同时也思考他以生命做出的社会呼吁。 古德尔并未将自己的生命终点变成抗议或表演,他没有愤怒,也没有怨怼。 他只是以科学家一贯的理性,指出了一项他认为的社会缺口:高龄但并非绝症的人,是否也有权决定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选择推动了澳大利亚关于自愿安乐死的进一步讨论,而几年后,一些地区的法律开始逐渐改变。 回望此事,人们常说古德尔是“用自己的方式告别世界的老人”。但更准确的说法是:他用自己的选择提醒世人,一个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延续多久,更在于它是否仍由自己掌控。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风暴海燕

风暴海燕

1
2025-11-21 21:25

不允许安乐死,是为了防止有人被安乐。每一个奇葩规定的背后一定有奇葩故事。

闻书识鸟

闻书识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