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期清军装备的4磅野战炮,炮长1.55米,重590斤,炮架长3.2米,口径大

傲之说搞笑 2025-11-21 19:01:14

康熙中期清军装备的4磅野战炮,炮长1.55米,重590斤,炮架长3.2米,口径大概在85毫米,装药2磅,炮子3斤,换算下来等于4磅炮。由康熙34年制,命名为制胜将军铜炮,由南怀仁主持。当时来讲已经达到同时期欧洲平均水平,与1765年时法国格里伯瓦尔体系中的4磅炮类似,在东亚范围无敌。可惜在康熙后期到乾隆朝时,清军火炮向小型化发展,错失了发展野战炮的时机。 说起清朝康熙中期的军备,这门制胜将军铜炮绝对是个亮点。它不是那种笨重得像城墙砖头的大家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野战利器,机动性强,火力够猛。康熙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95年,这批炮在南怀仁的指导下铸成,总共四十八门,其中四十六门标准版重五百九十斤,炮管长一米五五,口径约八十五毫米,配上三米二长的木质炮架。装药两磅,炮弹三斤,折算成英制单位正好是四磅炮。这种规格在当时东亚战场上基本没对手,射程能到五百步开外,一发下去能砸穿蒙古人的驼城木栅,威力直追欧洲同期产品。 要聊这炮,得先提提南怀仁这个人。他本名费迪南·维尔比斯特,1623年出生在比利时低地地区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早年就钻研数学和机械,1641年加入耶稣会,在罗马学院学了拉丁文、神学和天文。1656年从罗马出发,绕好望角折腾半年多才到澳门,第二年进北京,接替汤若望的位子,当上钦天监副监正。康熙八年,他开始掺和清廷的军工活儿,那时候三藩之乱刚平,康熙急需火器对付西南山地战。他从监督熔铜浇铸起步,逐步主导设计,康熙九年就搞出首批神威将军炮,铜铸,重一千斤,配三轮炮车,模仿欧洲野战四磅炮的路子,射速快,射程远。 南怀仁的贡献不是吹的,从康熙十四年到六十年,清廷一共造了九百零五门大小铜铁炮,其中一半以上出自他手。他不光管天文历法,还兼着军工监造,康熙二十八年铸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重三吨,长三米一,口径一百四十毫米,那玩意儿是重型堡垒炮,但制胜将军炮更接地气,专为野战量身定做。康熙巡视铸造场时,南怀仁亲自把关模具,确保内壁光滑无暇,误差控制在毫米级。铸成后,这些炮存进京师八旗炮局,专供野战部队用。康熙三十五年昭莫多之战,就调了几门随军北上,对付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那仗打得狠,清军三万对敌两千,靠的就是炮兵火力压制,子母炮和小口径群射配合鸟枪,基本把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给废了。 这炮的牛处在于,它跟欧洲的水平差不多平齐。拿1765年法国格里博瓦尔体系的四磅炮比,那套体系是法国陆军改革的结果,轻型化设计,炮管长约二十六倍口径,重四百多公斤,配两轮或四轮车,射程五百米左右,专为快速推进的野战部队服务。清的制胜将军炮在重量和长度上接近,炮架长三米二也便于马拉运输,装药和弹重比例合理,射速能跟上步兵节奏。欧洲那边,格里博瓦尔炮在七年战争后证明了机动性胜过老瓦利埃体系的笨炮,清军这批炮在东亚用起来同样管用,对付沙俄木堡或蒙古帐篷,一轮齐射就能破阵。历史上,康熙亲征准噶尔时,这些炮帮了大忙,昭莫多河畔的尘土里,炮弹砸得敌阵乱套,噶尔丹的卫队直接崩盘。 当然,制胜将军炮的出现不是凭空来的。清初火器基础是明朝留下的红夷大炮,但那东西太重,运到西北草原基本趴窝。南怀仁来后,结合西方铸造法,强调轻便和精度。康熙十四年,他就督造了两百四十门小型臼炮,康熙十五年又推神威将军,逐步从重炮转向野战型。制胜将军是这个序列的巅峰,口径八十五毫米正好卡在四磅弹重,火药两磅确保后坐力可控,不用太粗的炮架就能稳住。相比欧洲,法国四磅炮的炮管比率为二十六,清的接近二十倍,重量轻了点,但适应亚洲地形更好。东亚范围内,日本的铁炮还停在小口径阶段,朝鲜的火器多是防御型,清军这批炮一出,基本封神。 可惜,好景不长。康熙后期到乾隆朝,清军火炮走上了小型化老路,错过了野战重炮的升级机会。康熙晚年,边疆稳了,沙俄退到雅克萨,准噶尔也打趴下,东南沿海也没大浪。军费开始往民生倾斜,水利农田抢了风头,铸炮工坊多产几十斤的小家伙,一匹骡子就能驮一门,外加二十发弹药。这种小炮机动性强,适合西北草原对游牧民的机动作战,清军战术就是一百五十米内用一磅炮群射弹幕,配合鸟枪和劈山炮,压制骑兵冲锋。骆驼队在沙丘间跑,炮手下兽即开火,转移快,敌骑追不上。 为什么这么转?说白了,国防压力小了。没有欧洲那种同体量对手,准噶尔和沙俄的火器水平也就那样,清军靠现有装备够用。乾隆朝延续这套,工部多铸子母炮和威远将军,强调数量多过质量。和平期长了,士兵不练兵,火器维护跟不上,技术迭代停滞。欧洲那边,格里博瓦尔体系到拿破仑时升级成十二磅炮,膛线和榴弹齐上,清军还停在四磅基础版,没跟上爆炸弹和瞄准器的步伐。结果,到嘉庆道光,面对英国的阿美士德舰队或鸦片战争,海防炮还是老款,射程短,精度差,挨打挨得冤。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傲之说搞笑

傲之说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