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水产不自己吃,为什么一定卖中国?   一批重达6吨的日本扇贝顺利进入中国市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22 14:46:00

日本人水产不自己吃,为什么一定卖中国?   一批重达6吨的日本扇贝顺利进入中国市场,没过几天,中国海关又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这前后落差,像极了翻书时手滑,剧情一下子拧成麻花。   中国不买,日本急了。这不是简单的“卖不出去”焦虑,而是“非卖给你不可”的执念。明明日本人自己也吃鱼,为什么这些水产非要出海,非要进入中国?   日本人不是不吃自己国家的鱼,吃得还不少。但相比过去,现在吃得明显少了。2001年人均鱼类消费超过40公斤,到了2022年只剩23公斤,活生生降了一半。肉类消费不知不觉反超。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爱吃肉,家常餐桌早已改了模样。不是没人要,而是胃口变了。   可渔民还在出海,养殖场还在运转,鱼还在一条条长出来。国内消化不了那就出口,哪怕赚得不多,也得出口,产业不能停。   想出口,不是你想卖就有人买,全球能消化那么多高价值水产的地方不多。中国市场这几年一直是日本水产最大的买家,尤其是像扇贝、海胆、鳗鱼这类利润高的品种,中国消费能力强,价格也能开得高。   过去日本也试着去开拓新市场,像东南亚、欧美都试过。但一算账,那边的需求和利润根本填不上中国留下的窟窿。比如美欧市场,运输成本高、检疫标准繁琐、消费者口味差异大,一单生意谈下来,不如在中国卖一船扇贝来得快。   很多日本水产品是“福岛的东西没人敢接”,福岛周边渔业产能还在,但谁都明白,排海之后,想靠一纸报告就说“安全”,说服不了消费者,尤其是中国。中国是最早、最坚定说“不”的国家。这个“禁令”不是简单的贸易壁垒,而是对海洋生态的基本底线,是对全体消费者健康的负责。   日本政府显然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早就不单把水产品当作经济商品看待,而是当成外交话语权的一部分。想让中国松口,某种程度上,就是想用“中方认可”来给自己背书。这背后不是单纯的扇贝买卖,而是对“核处理水无害论”的间接认证。   中国当然清楚这一点,只要你排海,我们就不接。你可以不卖,但我们不能接受污染的风险。在这个问题上,没得谈。食品安全不能妥协,国家立场更不能含糊。   日本水产业对出口的依赖早已成型,尤其是地方经济,像北海道、宫城县这些沿海地区,渔业收入就是命根子。一旦对中国出口停了,渔民失业、养殖基地裁员、冷链物流断层,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冲击。   正是这种深度依赖,才让中方在反制时更有底气。你敢排污入海,我就用市场说不。这不是谁给谁下绊子,而是你做了什么,就得承担什么后果。   很多外媒总喜欢把这类问题包装成“贸易摩擦”或“技术壁垒”,但中国没有义务接受任何国外生产的商品,更没有义务为别国的政治算盘买单。如果日本真想恢复出口,第一步得是把排海这件事重新审视,而不是逼着别人“买单”来证明你没错。   贸易这件事,从来不只是买卖那么简单。它背后是国家利益,是民意诉求,也是战略判断。日本想把水产品卖给中国,是为面子、为政治、为主导权。但中国说不,是因为责任、底线和现实的风险。   没有哪个国家会做完全“亏本”的买卖。日本拼命卖,中国果断停,背后都是精密计算。这场围绕几吨扇贝的来去,其实揭示的,是国际贸易背后更大的逻辑:在全球化的今天,政治、环境、安全、经济早已拧成一根绳,谁都别想单独抽出来不付代价。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找不到有效替补市场!日本水产品有多依赖中国市场?

0 阅读:65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