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上海女知青张菊芬到东北黑龙江讷河去插队。在出发前夕,张菊芬感觉身体不

山有芷 2025-11-22 19:16:08

1969年,上海女知青张菊芬到东北黑龙江讷河去插队。在出发前夕,张菊芬感觉身体不适,便去了医院。   2014年,当49岁的张淑凤站在卫视寻亲节目的聚光灯下时,她满心以为等待她的会是母女相拥的泪水,然而,当那扇门打开,走出来的却是一个陌生的男人,那是她的亲舅舅张文斌。   没有温情的寒暄,舅舅带来的不仅是生母张菊芬已于2007年因癌离世的死讯,更是一句冰冷的拒绝:为了维护逝者的清誉,即使是一捧黄土,也不允许身为女儿的她前去祭拜,这一刻,所有的寻觅都撞上了一堵名为“名声”的厚墙。   倒推回时光的起点,“名声”二字,正是造就这场悲剧的最初推手,1969年的上海,刚刚走出和田中学大门的张菊芬陷入了绝望。男友分手离去,腹中却意外有了小生命,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不仅仅是个人私德的污点,更是一大家子人抬不起头的罪名。   为了掩盖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她没有选择打胎,而是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仓促报名插队,跟随知青的大部队一路北上,逃向了千里之外的黑龙江讷河,她原本以为,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繁重的农活能麻痹恐惧,厚重的棉袄能遮住秘密。   起初,她确实像个不知疲倦的机器,拼命干活来伪装正常,但随着日子推移,日益隆起的腹部和强烈的妊娠反应,终究还是在那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里炸开了锅,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异乡,人性的善与恶围绕着这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拉锯战。   伸出第一双援手的是同为知青的王中美,这个刚嫁给当地农民的热心姑娘,顶着压力把大着肚子的张菊芬接到了婆家,不仅腾房给她住,还让新婚丈夫帮着干重活,但这善意在老一辈眼中却是犯了大忌,王中美的婆婆认定“还没抱孙子家里先来个野孩子”不吉利。   在张菊芬最无助的临产关头,这位迷信的老人趁着儿子媳妇不在家,狠心将即将分娩的孕妇赶出了门,就在张菊芬挺着肚子在乡村土路上几乎绝望时,村里那位平时沉默寡言的60多岁老支书,默默打开了自家的大门。   老两口没说一句多余的话,也不顾旁人闲言,把她安顿进屋,直到那个女婴后来的张淑凤呱呱坠地,但生下来只是痛苦的开始,如何在这个闭塞的乡村养活一个“非婚生子女”,几经权衡,无奈战胜了母爱。   孩子刚满月,就被送去了邻村一户婚后多年无子的夫妇家中,那户人家对孩子的接纳并非没有代价,条件只有一个且异常决绝:生母永远不得再来打扰,这是一份为了孩子生存而签订的残酷契约。   多年来,张菊芬虽然心如刀绞,却一直死守着这个约定,唯独在小淑凤3岁那年,思女心切的她还是没忍住,偷偷跑去探望,隔着那层薄薄的玻璃窗,年幼的淑凤看到生母与养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被吓得哇哇大哭。   她当时并不知道,那是她与亲生母亲此生唯一的一次近距离交集,1977年知青返城潮起,张菊芬带着满身伤痕回到了上海,重新隐入茫茫人海,而那个被留下的孩子,直到8岁那年,才因村里老太一句无心的“这就是那女知青的娃”,惊觉自己的身世。   2005年,35岁的张淑凤曾揣着所有的积蓄跑到上海寻亲,她查户籍、跑派出所,却因为早年登记信息的缺失,加上一时想不起母亲当年就读的是“和田中学”,最终只能在线索中断的绝望中无功而返,那一年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母亲还尚在人世。   直到2014年,借助媒体和公众的力量,尘封的档案被翻开,老同学蔡则良被找到,线索一路顺藤摸瓜,终于联系上了张菊芬的弟弟,可此时除了那个曾在80年代上海知青圈子里或许早已不是秘密的名字,张淑凤再也摸不到母亲的一丝体温。   面对舅舅“不认亲、不祭拜”的决绝,张淑凤哭得撕心裂肺,这不仅是生死的阻隔,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留下的顽固烙印,在亲人的尊严与名声面前,一段跨越49年的血缘追寻,竟显得如此轻微又无力。   如果不曾在2005年错过那个关键的校名线索,或许她们还能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光见上一面,而如今,只剩下一声长叹,散落在北风呼啸的往事里。

0 阅读:20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