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张召忠!你真是伟大的预言家!2015年你就说过:“美国啥也不干,让东方大国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22 23:10:14

谢谢你张召忠!你真是伟大的预言家!2015年你就说过:“美国啥也不干,让东方大国追,20年内赶不上美国!”这话说的太好了!这简直就是美国不想让我们赶上的心里话! 2015年那句“20年内赶不上”确实戳中了当时的现实,不是长他人志气,是咱得承认那会儿的家底确实没法和美国比。 那年5月《中国制造2025》出台,把机器人、航空航天这些高端领域列为重点,看着挺提气,但仔细扒开数据就知道,这更像一张“补课清单”而非“赶超宣言”。 世界银行的数据摆得明明白白,中国人均GDP才6500美元,美国是52168美元,相当于咱刚解决温饱,人家早过上小康了,8倍的差距不是靠喊口号就能抹平的。 制造业规模看着唬人,2015年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但里子藏不住短板,出口里机电产品占了57.7%,看着挺高端,实则很多是“组装货”。 河南那年外贸的半壁江山靠富士康撑着,手机出口359.6亿元,可绕着手机进口的集成电路、印刷电路就占了进口的51.8%,相当于咱只赚了组装的辛苦钱,核心零件的利润全被别人拿走了。 更别说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占出口的20.7%,纺织、服装这些东西,人家美国早不稀罕做了,咱还在靠薄利多销走量,技术含量低到一眼就能看穿。 就说被列入重点的机器人领域,2015年中国是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看着挺热闹,可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这些外资品牌拿走了92%的份额,国产机器人只能在剩下8%的市场里抢饭吃。 更尴尬的是,咱连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都造不出来,得从日本欧洲进口,等于只是给别人的零件做了个“中国外壳”。 同年美国搞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早把智能传感、数字化制造这些底层技术当成了主攻方向,人家在搭骨架,咱还在拼零件,起点就差了一大截。 核心技术的差距更扎心,2015年咱们研发经费占GDP才2.07%,看着突破2%挺高兴,可基础研究只占5%,人家美国光是基础研究占比就超过10%。 基础研究就像打地基,咱地基没打牢就想盖高楼,难免心虚,最典型的就是超级计算机,那年天河二号号称世界最快,可里面近10万块处理器全是英特尔的,美国一禁运,升级计划直接卡壳。 人家就是吃准了咱造不出高端芯片,才敢这么拿捏,这哪是技术限制,分明是提前锁死了咱的追赶路径。 其实这套路早有先例,2007年美国就把高性能计算机、数控机床这些领域纳入出口管制,2015年的禁运不过是把隐蔽的手伸得更直了些。 航空航天这块差距更明显,那年《中国制造2025》把航空航天装备列为重点,可C919还在研发阶段,连首飞都没影,而美国波音787早就全球交付了,光靠卖飞机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别说航空发动机这种“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咱当时连自主研发的成熟产品都没有,得靠进口过日子,人家美国GE、普惠随便一个技术专利,都能让咱研究好几年。 这种核心技术的代差,不是靠加班加点就能追平的,得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美国吃的是二战后的老本,咱才刚上桌没多久。 研发投入的结构也透着无奈,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占了全社会的71.1%,看着企业成了创新主力,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才0.9%,连1%都不到。 人家美国企业光是苹果、谷歌每年的研发投入,就比咱很多省份的总和还多,更别说人家还有政府牵头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政企联动搞技术突破。 咱当时刚成立1200亿的集成电路基金,看着钱不少,可分到芯片、内存、设备等各个环节,连塞牙缝都不够,想追人家几十年的技术壁垒,简直是蚂蚁撼树。 最有意思的是当时还流传“中国制造成本和美国差不多”的说法,可那只是表面数字,美国的成本里藏着技术溢价,咱的成本里全是人工和原材料,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像同样造手机,人家苹果靠芯片和系统赚走大部分利润,咱的代工厂每台只赚几十块加工费,这就是“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的本质区别。 2015年的中国制造业,就像个虚胖的巨人,看着块头大,可肌肉量不足,真要和美国这种精壮的拳手比,还差着好几个量级。 美国那会儿根本不用慌,就算站着不动,咱要补的课太多,从基础研究到核心零件,从人才储备到产业生态,每一步都得脚踏实地,20年真的只是个保守估计。

0 阅读: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