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预感,山西申某儿子请的李律师,估计以后只能替普通老百姓当代理律师了。 因为他这次的表现,让全网普通人对他太相信了。 之前总觉得北京来的大律师,尤其是有医学和法律双学历的,离咱们普通人太远,想请也请不起。 可这次李律师为申家辩护的操作,直接击碎了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刻板印象。 28页无罪辩护词的PDF文件里,连页眉空白处都写满红色批注,逐字推敲着案卷里被忽略的细节。 他指着DNA鉴定报告中某个基因位点的标注误差说:“这里的小数点错位,可能让整个证据链崩塌。”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提议在深夜十一点带着当事人重返案发现场——就为了在同样昏暗的路灯下,模拟当时“绝境中是否能精准防卫”的争议场景。 那句“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对着镜头喊的口号,而是写在辩护词结尾的加粗黑体字;这几个字像锤子,敲在了无数曾觉得“维权难”的普通人心里。 难道所有顶着“双学历”“大律所”头衔的律师,都愿意为一个普通家庭耗这么多心血? 恐怕未必——有些律师的时间表上,平民案件的优先级永远排在企业客户之后,计费单上的数字比案卷厚度更醒目。 但李律师的选择,像在密不透风的墙面上凿开了一道缝:原来专业与温度,未必不能共存。 这种信任一旦建立,会产生什么连锁反应? 普通人遇到纠纷时,可能不再第一时间想到“找关系”,而是下意识打开手机搜索“如何联系像李律师这样的人”。 当越来越多人相信法律能给出公道,社会运行的规则才真正有了重量。 短期看,李律师的日程表或许会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填满,那些曾经不敢奢望“大律师”的家庭,现在敢试着拨出那个号码了。 长期而言,这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法律服务行业该有的样子:不是只有精英才配得上专业辩护,每个普通人的权利,都值得被如此较真地守护。 回到最初的预感,与其说他“只能”接普通案子,不如说他主动选择了一条更拥挤却更有温度的路。 毕竟,当一个律师的名字能让陌生人觉得“我的事他可能会管”,这本身就是对职业最高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