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结束4国军演后,美媒翻看照片才发现,中国军舰已现身关岛   当地时间21日,

物规硬核 2025-11-23 02:18:09

美军结束4国军演后,美媒翻看照片才发现,中国军舰已现身关岛   当地时间21日,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称,在此前美日印澳4国军演中的照片中,发现了一艘解放军的军舰。   11月13日,当美日印澳四国海军在关岛周边展开反潜作战、信息共享等高强度协同训练时,解放军“天狼星”号电子侦察船已悄然进入演习区域外围。   据公开资料显示,此舰配备先进电子侦察装备,能够对敌方雷达、通信信号实施全频段截获与剖析,宛如一位“海上情报收集专家”,在信息获取领域尽显专业。 美军第七舰队第15驱逐舰中队在20日发布的档案照片中,虽未明确标注中国军舰位置,但放大后的影像细节清晰可见。   四国联合军演高调宣传"维护印太自由开放",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号护卫舰、印度"萨希亚德里"号隐身护卫舰、日本"日向"号直升机驱逐舰和美国"菲茨杰拉德"号导弹驱逐舰与P-8A巡逻机、潜艇组成编队,开展"分层反潜/反水面作战"演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军舰采取静默方式实施跟踪监视,使这场演习的针对性效果有所减弱。   中国军舰现身关岛,绝非偶然,近年来,随着山东舰、辽宁舰多次逼近关岛海域,解放军已将战略触角从“第一岛链”延伸至“第二岛链”核心节点。   2023年4月,山东舰在关岛以西400海里处展开实战化训练,五角大楼紧急致电北京被拒接。   2025年6月,辽宁舰与山东舰在硫磺岛附近完成历史性会合,形成对关岛的战略夹击,此次“天狼星”号的出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海军“远海护卫、战略遏制”的能力升级。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关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堡垒支点”,承载着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可容纳200架轰炸机)、阿普拉海军基地(核潜艇母港)等战略资产。   美军通过部署陆基“宙斯盾”防空系统、MK-41垂直发射装置,试图构建“分层式、全方位防御能力”,但中国军舰的频繁造访,暴露了其防御体系的脆弱性。   正如台湾省专家赖岳谦所言:“中美防御体系建设差异显著,中国通过‘自由巡航’逐步瓦解美国‘岛链封锁’,而美国却陷入‘攻强守弱’的困境,”   面对中国军舰的“意外现身”,美方表现出矛盾的应对策略,一方面,美军官网迅速删除涉及“保护关岛”的表述,试图淡化事件影响。   另一方面,五角大楼内部开始反思亚太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包括加强与盟国的军事合作、提升关岛防御能力等。   这种矛盾源于美国对自身军事优势的动摇,近年来,美军在关岛部署的“堤丰”陆基中程导弹系统、“标准-6”改进型导弹等进攻性武器,虽强化了打击能力,但防御体系却因系统集成难、设备建造难等问题进展缓慢。   例如,陆基“宙斯盾”系统与AN/TPY - 6雷达适配性差,令反导测试实战价值大打折扣。此外,关岛在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上存在不足,进一步掣肘大规模军事部署。   中国军舰现身关岛,标志着西太平洋军事博弈步入“新常态”。这一常态的关键是,中国通过常态化远海训练,逐步突破美国“岛链封锁”,实现从“近海防御”迈向“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型。   美国深陷“旧思维”泥淖,妄图借强化军事同盟、升级防御体系维系霸权。然而,它却对中国崛起所引发的地缘政治格局深刻变革视而不见,如此行径,难改局势变迁大势。   对美国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阻止”中国军舰靠近关岛,而在于如何适应一个多极化的印太秩序。   对中国而言,则需在展示实力的同时,避免过度刺激美方神经,通过外交沟通与军事透明度建设,降低误判风险。   未来,西太平洋能否维持和平稳定,端看中美能否于竞争与合作中寻得平衡,此不仅需战略层面的睿思,更离不开克制的态度与持久的耐心。

0 阅读:1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