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媒:中国正接近研制出“太空战斗机”。   11月22日,乌克兰《防务快讯》发布

文史典个 2025-11-23 17:21:50

乌媒:中国正接近研制出“太空战斗机”。   11月22日,乌克兰《防务快讯》发布消息,称中国“太空战斗机”核心目标是能够在地球轨道上摧毁美国卫星。   但是,乌媒所说的“太空战斗机”并没有任何官方证据或可靠技术细节,所谓“消息源”大多是匿名军事分析人士的观点,而非权威渠道。   报道中提到的“轨道驻留”“粒子束武器”等概念,更像是科幻设想,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其实,乌媒的炒作与此前外媒对中国新型空天飞行器的关注有关,9月,有商业卫星拍到我国试验场出现一款大型隐身飞行器,被外媒称为“GJ-X”。   但中国官方从未公布过任何军事用途信息,只强调技术验证与民用探索。   中国航天一直强调和平利用太空,无论神舟、嫦娥还是空间站,核心任务都是科学实验、国际合作和服务人类共同利益。   在政策层面,中国早就多次明确承诺,外空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里,专门提到“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   有一点需要澄清,外媒炒作的“GJ-X”或类似空天飞行器,本质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技术,主要为降低发射成本、支持更多民用科研任务。   中国确实在发展相关的太空技术,比如“腾云-1”空天飞机、动能反卫星武器,以及太空机械臂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一方面是推动航天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太空安全挑战的必要准备。   美国在太空军事化领域动作最为频繁,早在1985年就进行了反卫星试验,美军2019年成立太空军,预算连年上涨,2025年将增至337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美国曾经多次反对外空武器禁令,拒绝加入《防止外空武器化》谈判,这才是外界普遍担忧的核心。   中国致力于推动太空军控和国际合作,不断呼吁建立防止太空军备竞赛的有效机制。   中国的空间站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申请进入,中国还积极与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共享航天成果,甚至提供月壤样本供多国科学家研究,这些都是高水平开放合作的体现。   当然,随着航天技术进步,太空安全风险也开始增加。反卫星技术、轨道武器等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现实,但要真正实现“太空战斗机”级别的轨道作战平台,仍面临巨大技术难题,包括能源供应、轨道机动、目标识别与实战效能。   国际社会对太空军事化普遍持担忧态度。202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不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中俄等国多次推动太空军控议题,但美国等少数国家态度消极,影响了全球太空安全治理进程。   中国的空天飞行器实验,主要聚焦天地往返、低成本发射、航天器维修等民用方向,极大提升了航天自主创新能力。即便具备一定反卫星或防御潜力,也主要是技术储备层面,真正用于作战还远未成熟。   值得反思的是,部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航天进展时,习惯性“军事化解读”,甚至将民用技术歪曲成所谓“轨道武器”。   德国等欧洲主流媒体在跟进报道时,普遍认为中国航天发展公开透明。无论神舟载人飞船还是嫦娥探月、空间站建设,任务进度和技术信息都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与所谓“秘密研发太空战斗机”完全不符。   从战略层面看,中美俄等国都不能回避太空安全问题。太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高地,谁能掌握轨道资源、空间信息,谁就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对抗。   国际空间站、全球导航系统、卫星遥感等领域都需要多国协作,中国倡导的“外空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推动各国共同维护太空和平与安全,而不是用作武器。   技术层面,太空军事化面临的挑战远超传统领域。太空碎片、能量限制、轨道管理等现实问题,还没有现成解决方案。太空一旦爆发冲突,碎片污染将影响全球所有国家的空间资产。   乌克兰与美国军事联系紧密,在相关报道中追随西方舆论,往往放大所谓“中国威胁”,这不利于国际社会理性看待航天科技进步。   面对太空安全挑战,最需要的是各国共同制定规则,完善军控体系。中俄等国多次在联合国推动禁武条约,支持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但美方推进“太空军”计划,反而加剧了军备竞赛风险。   中国空天技术的进步,是全体科研人员长期努力的结果。无论是“腾云-1”空天飞机,还是太空机械臂、空间站维修技术,背后都是为全球航天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航天创新到国际合作,中国一直是太空和平的坚定守护者。未来,无论外部舆论如何变化,中国都会坚定走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之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参考信源: 国防部:中方坚决反对太空军备竞赛 2023-12-14 光明网  

0 阅读:480

评论列表

用户64xxx54

用户64xxx54

3
2025-11-23 23:09

二毛媒体懂个毛线

猜你喜欢

文史典个

文史典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