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王千源开了一家饭馆,李乃文和赵春阳去吃饭,吃完后,赵春阳擦擦嘴就走

史叔温情 2025-11-23 18:19:17

1997 年,王千源开了一家饭馆,李乃文和赵春阳去吃饭,吃完后,赵春阳擦擦嘴就走,李乃文问:“你不给钱吗?” 赵春阳回头冲王千源挤了挤眼:“给啥钱?自家兄弟开的店,还能要我钱?” 王千源正端着刚烤好的牛五花过来,手里铁盘还滋滋冒油,闻言笑着摆手:“没事,下次再说。”   1997年的南锣鼓巷还没有成为旅游打卡圣地,中央戏剧学院围墙外飘着的不是莎士比亚的台词,而是实实在在的炭火烟气。那时,总有个精瘦的年轻人端着铁盘穿梭在一家小店里,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围着油腻围裙的烧烤店老板,13年后会成为中国第一个东京国际电影节华人最佳男演员。   王千源的烧烤店开在离中戏不到五百米的胡同里,招牌是用红漆手写的,夜里总被炊烟熏得朦朦胧胧。刚被分到儿童艺术剧院的那年,他每天都在舞台上扮演大树和风,幕布落下时能听见口袋里硬币叮当响。   某天,他在清点全部家当后,这个东北汉子终于对着空钱包叹了口气,转身向同学借了两万块钱。当烤炉第一次点燃时,他大概没想到自己正在点燃一段传奇。   每天下午四点,赵春羊总会踩着二八大杠准时出现。“千源,老规矩!”他撩开塑料门帘的声音总是比人先到,围裙都不穿就钻进后厨帮忙切肉。不一会儿,李乃文就揣着话剧剧本溜达过来了。   那天,赵春羊吃完最后一片烤馒头,抹抹嘴就往外走。李乃文捏着十块钱正要递出去,见状连忙拽住他衣角:“你不用给钱吗?”赵春羊想都没想地回了句:“自家兄弟的店,还能要我钱?”   正在翻烤的王千源闻言,也是笑着摆摆手说:“没关系,下次再说。”   这句话后来成了他们心照不宣的暗号。赵春羊得了个“赵不给”的绰号,李乃文则坚持每次只付十元,哪怕吃了二十串肉筋加啤酒,也从皱巴巴的钱包里精准地抽出那张印着工农形象的纸币。   有时他们凑钱买一瓶二锅头,就着毛豆能聊到星河倒转,说起今天话剧观众席坐了三排还是五排,说起某个导演说谁有当影帝的潜质,烤架的炭火明明灭灭,映着几个年轻人亮得烫人的眼睛。   王千源总是最后收拾残局的那个,清点收入时常常对不上账,他却只是笑着把账本合上。有次朱媛媛看不过去,偷偷往收银盒里多塞了五十块钱,第二天发现钱被叠成纸飞机塞回了自己的背包里,纸飞机翅膀上写着:“情义比肉值钱”。   直到那天晚上,赵春羊搬来一箱燕京啤酒,三个男人围着炉子取暖,忽然听见“哐当”一声响。出去一看才发现,写着店名的木招牌被积雪压断了,裂成两半躺在雪地里。   王千源蹲着看了好久,突然说:“你们知道吗?我今天演一棵树,台下有个孩子说看见了树在哭。”   烧烤店在第二年开春时关了门,最后那天众人凑钱结了所有欠账,赵春羊破天荒地掏空了口袋,李乃文第一次付清了全款。王千源把烤炉擦得锃亮,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柜子里摸出本泛黄的账本,那些密密麻麻的欠条和涂鸦,忽然都变成了青春的注脚。   十三年后,当王千源站在东京电影节领奖台上时,李乃文和赵春羊也在演艺圈取得了一定成就。   后来有人问起那段岁月,王千源总是眯起眼睛:“哪有什么影帝?不过是个烤肉的。”他没说的是,那些闪着油光的夜晚早已烤透了他们的灵魂,那就是,艺术从来不需要精致的殿堂,它更偏爱那些沾着烟火气、浸着人情味的江湖。   信源: 西方寻史——王千源靠跳广播体操考进中戏,开餐馆被同学吃黄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0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