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代价是非常高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付不起这个代价所以就搞不成工业。欧洲国家国家有先发优势可以让殖民地去承担这个后果,而殖民时代结束以后就基本锁死了小国工业化的可能。所以说我国的工业化极其不容易,接手的是一民国是90%以上的文盲率,遍地的赌馆、妓院,超级通货膨胀,一片废墟的城市。 说起工业化这事儿,很多人觉得就是建厂子、搞机器,挺直白,可实际上它背后的投入和代价大得吓人。简单点,工业化不是光有钱就能成的,得有巨额资金砸进去买设备、建基础设施,还得有大批技术工人和工程师顶上。更别提原材料的开采、能源的供应,这些都得从零起步,过程中污染、资源消耗、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社会阵痛,全得扛下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看这账本,就摇头了,因为他们底子薄,人口多,起步晚,哪有闲钱和资源去折腾?结果呢,好多国家卡在半道上,工业化半拉子工程,经济结构还是靠农业和低端出口过日子。拿非洲和拉美不少小国来说,他们到现在工业占比还不到GDP的20%,为什么?就是因为初期投入太高,风险太大,国际市场又被发达国家堵得死死的,搞不起大项目,只能小打小闹。 欧洲那些老牌工业国是怎么过的这关?他们运气好,早起步,早占便宜。从16世纪开始,英国、法国、荷兰这些国家靠航海技术冲出去,抢占殖民地,把脏活累活全甩给海外地盘。工业革命在英国先炸锅,蒸汽机、纺织机一上来,本土工厂轰鸣,可背后的原料呢?棉花从印度美洲拉,矿石从非洲挖,劳动力呢?奴隶贸易和强征劳工扛大旗。殖民地成了他们的“垃圾场”和“钱包”,污染、生态破坏全扔那儿,本土呢?干干净净发展科技和市场。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建铁路,荷兰在印尼搞种植园,全是为本土工业续命。这样的先发优势,让他们工业化成本摊薄了好多,19世纪末,欧洲工业产值占全球一半以上。可这模式靠不住,一旦殖民体系崩了,后果就出来了。二战后,殖民地独立浪潮一波接一波,联合国也推去殖民化,欧洲没法再外包代价了。现在欧盟国家工业化也遇瓶颈,能源贵、劳动力成本高,好多工厂外迁到亚洲。 殖民时代一结束,小国工业化就更难了。以前还能靠宗主国技术转移,现在呢?国际分工固定了,发达国家垄断高端链条,小国只能接低端组装,赚点辛苦钱。像越南、孟加拉这些后殖民国家,工业化起步晚,市场小,基础设施弱,建个钢铁厂得借外债,利息一压就喘不过气。埃及工业只占GDP两成,主要是纺织食品加工,就业拉不动,技术升级跟不上。印度有点底子,但人口爆炸,资源分散,工业化进程磕磕绊绊。为什么锁死?因为全球规则不公,WTO框架下发达国家用补贴护航自家产业,小国一出口就挨反倾销。加上气候变化,穷国还得赔碳排放的钱,工业化门槛更高了。结果呢,好多小国陷在中等收入陷阱,工业占比徘徊在30%以下,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高企。 中国工业化这路,走得真叫一个不容易。1949年接手的是什么局面?民国末年,文盲率高达80%以上,全国5.4亿人里,识字的不到1亿,农村更惨,农民连基本算术都不会,农业产出低得可怜。城市呢?到处是烟赌窝子,社会风气败坏,治安乱套。经济上,超级通胀闹得人心惶惶,一袋米几天翻几倍,钞票印得像废纸,上海南京这些地方,黑市交易满天飞,百姓日子苦哈哈。城市废墟一片,八年抗战加内战,工厂炸了三分之二,铁路公路断成渣,上海外滩大楼弹痕累累,北京天津工业设备锈成铁疙瘩。底子薄成这样,起步谈何容易?人均收入66元,钢产量才15万吨,不到1斤,人均粮食209公斤,穷得叮当响。 新中国一成立,就得一边恢复经济,一边处理乱局。抗美援朝那会儿,朝鲜半岛打得火热,美国带队16国联军压过来,鸭绿江边战火烧到家门口。中国志愿军出兵,顶着零下40度严寒,扛着小米加步枪,硬是把美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为什么出兵?不是逞强,是保家卫国,要是让美军占了朝鲜,东北工业基地就成前线,经济恢复全泡汤。这仗打得凶,三年下来,志愿军伤亡几十万,但换来的是国家安全屏障,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动中国一根指头。国际上,中国地位直线上升,1954年日内瓦会议,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入席,谈判桌上声音大了。 中国工业化起步更低,但几十年干出奇迹。1953年一五计划开闸,重工业优先,钢煤电翻番,到1957年产值涨128%。二五三五,门类齐全,机械化工全覆盖。1978年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冒头,沿海开发区热火朝天,出口从初级品变机电产品,占比超90%。2000年后,制造业全球第一,2023年工业总产值39.9万亿元,增加值占全球近30%,手机3.3亿台、汽车3000万辆、工业机器人43万套,全世界第一。粗钢10.2亿吨、水泥20.2亿吨,原材料产量全球霸主。出口额破3万亿美金,汽车出口522万辆,首次全球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