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军曾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两个日军主力部队交锋,双方在湖北石牌

阿皮历史库 2025-11-24 10:51: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军曾与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两个日军主力部队交锋,双方在湖北石牌上演了一场最为惨烈的白刃战。     时间回到1937年冬天,南京城破后,日军第六师团和第十六师团的士兵挥舞着屠刀,在古城内制造了持续六周的人间惨剧。     手无寸铁的平民被集体射杀、活埋,妇女遭到蹂躏,整个南京沦为炼狱。     这两支号称日军“甲等师团”的部队,凭借凶悍的战斗力和残忍的战术,在华中华南战场一路肆虐。     到了1943年,太平洋战场失利的日军急于打通长江航线,妄图攻克拱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石牌,而奉命防守此地的,正是国军第十八军第十一师。     石牌不过是西陵峡边的一个小村落,方圆七十余里的山区峰峦叠嶂,成为天然的防御屏障。     早在1938年,中国海军就在此设置了炮台,十余尊大炮封锁着长江江面,川江漂雷队和烟幕队也随时待命。     为了守住这处战略要地,第六战区调集了近十六万兵力,构筑了层层工事,第十一师师长胡琏更是写下遗嘱,将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不足千米的地方。     日军则集结了十万兵力,包括第三、第十三等多个师团,其中就有沾满南京同胞鲜血的第六师团残部和第十六师团骨干力量,他们凭借空中支援和优势火力,向石牌外围阵地发起猛攻。     战斗从5月中旬打响,日军先是攻占了渔阳关,随后强渡清江,一步步逼近石牌核心阵地。     在南林坡,日军第三师团的士兵向第十一师三十一团三营的阵地发起五次冲锋,右翼九连阵地被攻破,连长壮烈牺牲,左翼八连也节节败退。     唯有第七连凭借重机枪和迫击炮的掩护,死守阵地,日军阵前陈尸数百。     连续四天的轰炸让山堡被夷为平地,迫击炮炮手全部牺牲,重机枪排伤亡殆尽,到撤离时全连仅剩下七十多人,伤亡超过四分之三。     5月29日中午,高家岭决战,日军第十六师团的士兵突破外围防线,与第十一师的官兵在山坡上相遇。     由于双方距离过近,飞机轰炸和炮火支援都失去了作用,只能展开最原始的白刃拼杀。     日军士兵凭借拼刺技巧和武士道精神疯狂反扑,国军将士则抱着复仇的决心,用刺刀、枪托甚至石块还击。     有的士兵被日军刺刀刺穿胸膛,仍死死抱住敌人的腿不让其前进;有的重伤员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     阳光下山时,山坡上的拼杀才渐渐平息,双方数千名士兵倒在血泊中,鲜血顺着山坡流淌,染红了脚下的泥土和杂草。     在整个石牌保卫战中,日军不仅动用了飞机大炮,还在久攻不下时释放毒气弹。     没有防毒面具的国军士兵,只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在呛人的毒气中继续战斗。     空军和美国盟军的战机多次出击,轰炸日军后方补给线和机场,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经过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突破石牌的核心防线,伤亡人数达到七千余人,不得不于5月31日夜间开始撤退。     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到6月下旬彻底肃清了长江以南的日军,恢复了战前的阵地。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重庆的安全,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高家岭的白刃战中,没有赢家,只有侵略者的灭亡和守护者的牺牲。     那些牺牲的国军将士,或许从未见过南京的惨状,但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让制造大屠杀的日军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