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外媒称,美俄突然宣布了所谓“28条”沟通清单,内容围绕俄乌冲突的相关安排。 说到这份“28条”,关键在美方拍板,谁掌握供给链,谁定节奏。 拉姆施泰因防务联络会自2022年持续至今,美方牵头协调军援,乌军的装备升级基本按这个会议推进。 德国迟迟不放“金牛座”,美方对远程ATACMS分批控量,欧洲的动作普遍被节奏带着走。 关税这头也能看门道,2018年钢铝加征引发欧方反制,后来以配额和阶段性安排收尾,美方一直处在主导位。 北溪二号在压力下停摆,德国转向液化气,这个案例说明硬限制到位时,欧洲更多是被动调整。 国内过去几年也遭遇钢铝加征,企业改走其他市场,提高材料和工艺标准来稳定订单,这类应对更看资源和通路。 乌克兰前线的物资节律直观,炮弹、导弹、无人机的供给窗口握在美方手里,战场节拍随之变化。 欧洲推进弹药联合采购,但产能爬坡慢,交付周期拉长,前线需求不等人,这个差距在实战里放大。 所谓“美俄28条”如果进入技术层面,最先牵动的通常是停火线管控、通行保障以及能源与粮食出口安排。 真正的落实环节,仍看美俄直接沟通的力度,欧洲和乌克兰更多在既定框架内做细部协调。 从过往几次节奏看,谁握住供应阀门,谁的话就更硬,这不是态度问题,是资源和时机问题。 这次也是同样逻辑,外界声音再多,只要关键链路不变,走向就清楚。 冷静看数据和时间线,盯装备流向与窗口期,基本能判断下一步。
谈判结果出来了!乌克兰拒绝认怂,英法德提出新方案,特朗普表态这场俄乌冲突到了
【6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