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是大家的立场变了,而是如今想找些值得抵制的日货,都变得困难起来——那些曾占据中国市场半壁江山的日本商品,早已被中国制造业的浪潮悄悄替代。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仔细想想,最近中日关系又起波澜,但在社交平台上,几乎听不到“抵制日货”的呼声。和以往一有摩擦就全国上下掀起抵制浪潮的情形相比,如今的沉默其实很有深意。 不是大家态度变软了,更不是国人失去了立场,而是我们身边能见到、用得着的日本商品,已经逐渐被中国品牌取而代之。 回头看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千禧年那段时间,日系家电简直就是品质的象征。无论是松下的电视、索尼的音响,还是东芝的冰箱、夏普的空调,几乎每个中国家庭都有一两件日货。 那个年代,谁家新添一台日本电器,邻里都会羡慕不已。那时的中国制造,还没能和日本货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 可时代变化太快了。现在走进任何一家家电卖场,国产品牌的商品琳琅满目,智能化、节能、高颜值,功能和体验早已不输昔日的日系品牌。 海尔、美的、格力等国货之光,不仅在国内市场压制了日本品牌,甚至还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日系家电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几乎成了“小众玩家”。 再看摩托车领域,曾经本田、铃木、雅马哈风靡大江南北,很多人第一次拥有摩托车时,梦想的座驾就是日系品牌。 如今,国产摩托车早已完成自我突破,钱江、春风等品牌在技术和外观上实现了巨大跨越。 更别说,新能源出行方式的兴起,小牛、九号这些国产电动两轮车,已经成为城市和乡村的新宠。消费者的选择也早就不再局限于日本货。 汽车市场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曾经,家用车市场还是日系的天下,丰田、本田、日产几乎成了“省油耐用”的代名词。 可最近几年,国产新能源品牌势头汹涌。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不仅在续航、智能化、驾驶体验上追赶甚至超越了日系对手,在价格上更具吸引力。 就连传统燃油车领域,吉利、长城等国产品牌也凭借扎实的技术和高性价比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走在大街上,新能源车清一色中国品牌,日系车反倒成了稀罕物。 有人会说,日本还有一些高端工业产品是中国企业无法替代的。没错,像精密仪器、高级材料这些领域,日本依然有强项。 但这些产品更多服务于产业链上游、企业采购,普通消费者其实很少直接接触。民用领域,日本品牌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削弱。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制造业这二十年里的进步有目共睹。 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设计,从生产效率到智能制造,国产品牌在各个环节都全面升级,不光做到了“能用”,更做到了“好用”。当年买日货是因为国产不行,今天选国货是因为国产更值。 这种升级不只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曾经有不少人选择抵制,是因为自己没得选,今天的年轻人买东西,更看重科技感、性价比和品牌服务。 比亚迪的汽车出口到欧洲,海尔的冰箱卖到美国,华为、小米的手机遍布全球,国货的自信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 所以说,这一轮中日关系紧张时,大家不再大喊“抵制日货”,并不是因为立场变了,而是因为中国制造业早已成为主角。那些曾让人羡慕的日本品牌,要么退出主流市场,要么成了某些发烧友的小众选择。 真正的底气不是用嘴喊出来的,而是用实力做出来的。当国货成了市场的第一选择,外来的产品再优秀也不过是参考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