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了,现在不光是黄海和东海进行军事演习。 山东的大医院又跟着搞批量伤演练,这根本不是巧合,每一步都是对着实实在在的风险来的。 平时去医院看病,医生能慢慢问病史,护士能细致准备器械,就算是急诊手术,也能按部就班调配资源,这慢悠悠的节奏是为了精准诊疗,可真遇上批量伤这种极端情况,这套“慢功夫”直接就歇菜了,总不能让几十号伤员排着队跟医生聊病情吧。 山东省立医院年底那两场演练可不是走过场,中心院区模拟商场促销引发的踩踏事件,东院区对着工地塌方事故练手,这场景设计简直是精准踩中了高风险点。 况且商场踩踏这事儿真不是瞎模拟,上海闵行区一家超市开业搞促销,就因为开门顺序没协调好,卷帘门没全开就涌进大批市民,狭窄的空间里直接造成3人骨折5人轻伤,72岁的老人都没能幸免,这种突发混乱要是发生在更大的商圈,伤亡数字只会更吓人。 而工地塌方的风险更是真实到让人揪心,2024年梅大高速的塌方灾害,半幅路堤突然垮塌,23辆车直接掉落,最终52人死亡30人受伤,凌晨的小雨、视线不良再加上车辆起火,多重因素叠加让救援难上加难,要是接诊的医院没提前练过,面对这么多伤员只能手忙脚乱。 山东的医院显然是看透了这些风险背后的隐患,才这么较真地搞演练。平时就算是顶级三甲医院,日常急诊承载量也有上限。 新疆一家知名三甲医院年急诊量11万人次,升级改造后才能同时救治110名急危重症患者,可批量伤一来,可能短短半小时就会涌来几十甚至上百名伤员,相当于瞬间把日常急诊量翻了好几倍。 关键是这些伤员伤情五花八门,有骨折的、有内脏破裂的、有脑出血的,光靠急诊科根本扛不住,必须得让神经外科、普外科、麻醉科、骨科等多个科室瞬间联动,这可不是平时慢悠悠会诊能比的。 山东省立医院的演练里,危重患者直接走绿色通道进抢救室,脑出血的转去手术室,肝脾破裂的送进急诊监护室,其余伤员分流到各个专科,这套流程看着顺畅,背后全是反复演练磨出来的默契。 不光是省立医院,济南第七人民医院也跟着搞了交通事故批量伤演练,模拟8名伤员同时送医,2名重伤6名轻伤,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启动应急预案,再到检伤分诊、多学科会诊,整个过程紧张又有序。 这说明山东的医院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了默契,都在补批量伤处置这个短板。 毕竟真要是风险变成现实,没人会关心医院平时服务多好,只会盼着自己或家人能被及时救治,到时候要是因为流程不熟、协作不畅耽误了时间,说什么都晚了。 而且现在的批量伤处置还面临着不少现实难题,全国政协委员都提到,目前120急救里真正的危重患者还不到五分之一,大量非急救需求占用了资源,导致真出事时救护车不够用、响应慢。 而且最要命的是救护车分布不均,偏远地区的人可能要等好几个小时才能见到救护车,就算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也让救护车资源紧张。 这种情况下,医院要是再不提前演练,优化内部流程,真遇上批量伤员,很可能会因为资源调配不过来掉链子。 山东省立医院的演练就考虑到了这些,连院前5G传输伤情信息、机动护士快速到位都练到了,就是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刀刃上。 看看川北地区的跨区域演练就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强化批量伤处置能力,165名救援队员集中演练营地搭建、批量伤员转运、狭小空间救援,甚至还专门培训核应急损伤救治,这说明极端情况下的批量伤风险早就被重视起来了。 山东作为沿海省份,既要面对黄海东海的局势变化,又要应对省内密集的人口和众多的工地、商圈,批量伤的风险比其他地方更突出,医院提前搞演练完全是未雨绸缪。 平时大家可能觉得医院演练是多此一举,可想想梅大高速塌方后那30名等待救治的伤员,想想上海超市踩踏中骨折的老人,就知道这些演练有多重要。 一次成功的批量伤演练,能让医护人员在真正的灾害面前少一分慌乱,多一分从容,能让危重患者的抢救时间缩短几分钟,而这几分钟很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现在山东的医院们放弃了平时的“慢节奏”,专门练这种高强度的批量伤处置,看似是折腾,实则是用最较真的态度给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铺最后一道防线。 军事演习是为了应对外部风险,医院演练是为了守住内部民生,这两套动作配合起来,才是最扎实的安全保障,比说一万句“放心”都管用。 毕竟真到了关键时刻,能接住伤员的不是漂亮话,而是一次次演练磨出来的硬实力,山东的医院显然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才会这么实打实地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