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媒体突然放出一句硬话:中国要是被逼到动手,可能有人趁火跟上;可要是把挑衅者真打疼,反倒能换来尊重和安静。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三天内两次发声,措辞一次比一次强硬,直指日本“拒不承认二战既定结果、无视历史教训”。 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论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当东京加速军费扩张、复制1940年军国主义情报机构架构,俄罗斯看到的不仅是邻国的历史修正主义,更是二战后国际秩序被撬动的危险信号。 这种警惕根植于历史记忆的重合。作为二战东方战场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苏联)曾在1945年出兵中国东北,直接终结日本关东军的抵抗。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确立的战后秩序中,日本的领土范围、战争罪责早已明文划定。但七十年间,日本右翼通过"侵略未定义论""受害者叙事"构建的历史观,正在消解这些国际共识。 当教科书删除"侵略华北",当靖国神社香火不断,俄罗斯意识到,否认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推翻战后体制——这不仅关乎中国的主权完整,更关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安全根基。 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加剧了这种担忧。乌克兰危机后,日本紧随美国对俄实施制裁,将北方四岛问题与对俄政策捆绑,甚至在台海问题上扮演"离岸平衡手"。 扎哈罗娃提及的"国家情报局复制1940年架构",绝非简单的历史类比:1940年的日本正处于全面侵华战争中,情报机构的扩张直接服务于对外侵略。 今天日本防卫预算突破GDP2%、大规模采购战斧导弹,这些动作在俄罗斯看来,是"和平宪法"名存实亡的危险信号。 尤其当日本将台海局势与所谓"日本存亡"挂钩,俄罗斯敏锐捕捉到:这种将地区冲突"泛安全化"的话术,与二战前的军国主义逻辑如出一辙。 中俄在历史认知问题上的默契,源自对国际秩序的共同维护。俄罗斯媒体曾在新冠疫情期间客观报道中国抗疫,认可"中国式治理"的有效性,这种认知延伸到台海问题上,便转化为对中国主权的坚定支持。 扎哈罗娃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是外交表态,更是对"一个中国原则"作为战后秩序基石的捍卫。 在俄罗斯看来,日本一边宣称遵守这一原则、一边向台湾提供武器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的践踏——这种两面性,与二战期间日本"伪满洲国"的操作如出一辙。 更深层的,是俄罗斯对"历史修正主义-军事扩张"恶性循环的警惕。日本学界的研究显示,自民党长期执政依赖遗族票仓,右翼史观成为凝聚保守势力的工具。 当经济停滞催生"大国悲情",当教科书审定制度淡化侵略史实,年轻一代对战争的认知逐渐扭曲。 这种社会土壤中,"自卫战争论""满蒙非中国论"不再是学术争论,而是为修宪铺路的政治动员。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经验表明,对历史修正主义的绥靖,终将导致现实的安全危机——这正是扎哈罗娃反复提及"1945年覆辙"的核心隐喻。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的表态具有双重意义:既向中国传递"战略协作"的信号,也对日本形成威慑。 当美国试图在亚太复制"北约模式",俄罗斯清楚,一个军事化的日本不仅威胁中国,更会打破远东地区的力量平衡。 扎哈罗娃的强硬,本质上是对"历史问题现实化"的警告:否认二战结果,就是否定战后70年的和平基础;忽视历史教训,就可能重蹈"以邻为壑"的覆辙。 这种逻辑,既源于俄罗斯对自身历史的记忆,也基于对东亚局势的清醒判断——在主权与历史的问题上,任何模糊空间都可能被极端势力利用,最终付出代价的,将是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