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移动突然宣布了。 这次的动静不小,点名要把5G专网铺到更多行业场景,直接面向工厂、医院、港口、园区,把通道、平台、终端一条线拉齐,强调数据在本地可控、传输更稳定。 回头看这条线怎么拉起来的,节点很清楚。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供应限制,随后对中国移动的证券投资也有约束,中国移动被纽交所摘牌。压力来了,国内运营商的设备、终端、芯片链条被迫加速自研和替代。 用户体量决定话语权。中国移动移动用户超过9亿,业务一调整,配套厂商就得跟上。2023年华为Mate 60系列恢复5G,麒麟芯片回到台面,国内终端从射频到操作系统的自供能力明显增强,运营商侧的测试、认证也在往本土方案靠拢。 专网这块更讲究现场效果。港口起重设备的遥控、AGV车辆的调度、厂房里多摄像头的视频回传,对时延和稳定性要求高,5G切片、边缘计算的组合能把通道按需划分,业务互不影响。中国移动在多个省的示范项目已经跑起来,设备、平台、维护都按行业做了适配。 把视野拉到海外,中国移动国际业务部门这几年也在帮国内企业落地境外网络。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园区采用本地化数据存储与访问控制,国内团队提供建设与运营服务,避免因当地网络条件不稳定影响生产。这类项目推进节奏比过去更快,方案以国内成熟的组件为主。 合作伙伴的角色也很关键。华为在基站、天线、调度平台上提供整套能力,中兴在云化核心网、承载网优化方面补位,和运营商一起做端到端的能耗管理、故障预测。据媒体报道,双方与中国移动在今年的行业展会上拿到过节能与AI应用相关奖项,说明方案不是停在实验室。 这波专网推进,终端侧的倾向很明确。企业客户要统一管理、统一升级,国产手机、工业模组、手持终端在接口与平台对接上更顺畅,批量采购、售后响应也更快。iPhone在消费者侧有优势,但在行业设备接入、专网协议适配上并不占先,中国移动的推荐清单更可能优先国产。 结果已经开始显现。据多家市场机构2024年三季度的报告,国内手机市场份额出现调整,华为回到双位数并继续上行,苹果份额回落。运营商渠道是重要入口,企业与政企客户在集中采购时,配套与维护成本更看重整体方案而非单机参数。 网络侧的底座也在扩张。中国已建成的5G基站数量超过三百万,县区级城市的覆盖进一步完善,面向工业场景的室内分布系统、园区小站正在补盲补弱。承载网和数据中心的联动优化,让专网业务从试点走向常态化运行。 对外做个对照,美国的5G商用覆盖已经铺开,但毫米波投入缩减,行业专网推进更多依靠本地Wi‑Fi与LTE组合,一些场景对确定性传输的需求没有完全满足。设备供应和合规路径复杂,项目周期偏长,这跟国内一体化推进的节奏有明显差异。 安全这条线贯穿始终。专网把关键数据留在园区或本地机房,访问权限分级,设备与平台统一审计,外部依赖减少,风险更好控。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把升级节奏统一,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与回滚,生产不中断。 对苹果来说,压力来自两个方向:一是企业侧的推荐与适配更偏向国产,二是消费者侧的生态回流到本地系统与服务。要稳住盘面,就得更快适配本地应用与专网需求,缩短售后链条,提高与运营商的联合测试覆盖。 往前看,5G专网一旦成为工业场景的常态,国内厂商的整套解决方案会持续优化,终端、网络、平台的循环会越来越顺。这次中国移动的动作,是把握主动权的一步,带动上下游把效率和可靠性做扎实。 结尾就一句话:把网铺稳,把端配齐,把数据看住,产业才能跑得更快、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