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突然宣布了采购远程打击能力并加紧演训的安排。 顺着这个劲头聊一句“偷袭中国”的设想,现实层面站不住。沿海方向我们的雷达网、空警-500常态巡航、海上052D和055成片值班,反潜机在黄海、东海的巡逻已经形成节奏。日本近年补强F-35A和舰载防空,但在这种密集监视环境里想不被发现地大规模起飞或海上接近,难度极高。这种场景一旦触发,我们的处置链路是有预案的。 具体到日本本土,关东、九州、北海道的基地分布公开透明,弹药库、发射阵地都在固定位置,纵深有限。俄方在远东方向公开装备岸防导弹和中程防空系统,覆盖海湾和航道。如果战事起于日本海,日本本土承压会非常直接,风险不止一条线。 有人提出“绕路偷袭海参崴”。这里是俄太平洋舰队的重要港区,近年俄方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频繁演训。2023年的中俄日本海联合演训也说明这片海域长期有人值守。拿下港口并长期维持补给不是一句话,任何持续作战都要面对俄方的海空火力和港区防护。 再看兵力底数。公开数字显示,日本自卫队员额约在25万左右,德国现役不到20万。所谓“80万人协同夹击”的说法不符合公开数据。俄方虽把重心放在乌克兰,但远东地区仍保持常设陆海空力量,这在各类演训和装备部署中可查。 时间线拉长看,德国多年来讨论扩员,但节奏有限,短期内形成大规模地面突击力难度很大。日本没有征兵制度,兵力结构更倾向防御和海空力量。这种组合想在短时间内做高强度跨区域协同进攻,条件不足。 后勤是硬门槛。跨海投送要有大型运输舰、滚装码头、航路保护,还要连续补给。日本海上力量有“出云”“加贺”等改装平台,但主要用途在航空起降和指挥,重装投送能力有限。一旦进入持续战斗,消耗速度会超过补给能力。 信息层面,我们的天基和地基监视体系在北线有布局。远程巡航导弹发射前后的准备活动很难完全遮蔽,海空平台的集结和航线变化也有迹可循。所谓“无预警偷袭”的空间越来越小。 把握风险不等于忽视准备。对我们来说,继续把海空联训做实,把反潜、反导、电子支援的链路打通,把北部海域的巡航频率和覆盖面拉满,这些都是直接有效的动作。公开装备升级,例如空警-500A、055的雷达与指挥能力,都会提高拦截效率。 综合下来,这类“日本联合德国偷袭俄罗斯再威胁到我们”的设想缺少现实支撑。信息不完整的推断容易制造紧张,但对提升安全没有帮助。 立场很明确:保持警惕,用事实说话,把准备做在前面。 不被传言牵着走,把注意力放在能落地的应对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德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