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借道朝鲜或俄罗斯太麻烦?这完全是多虑了!看看轰-6K和图-95的联合巡航轨迹就知道,中俄两军的轰炸机编队早就把日本海当成了自家的后院。在绝对的战略默契面前,所谓的“防空识别区”不过是日本自欺欺人的心理防线,根本挡不住从天而降的“联合铁拳”。 日本自卫队的防御地图上,始终标注着一道致命的失衡线。 七成爱国者-3防空导弹与宙斯盾舰密集部署于西南诸岛,雷达天线齐刷刷指向东海;而面对日本海的西北方向,预警系统的反应时间比西南翼缩短近四成——这不是简单的兵力分配问题,而是冷战思维刻下的战略盲区。 2019年至今,中俄空军已完成六次战略巡航。 轰炸机群互降对方机场、数据链实时交互早已成为常态,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领空过境机制,已在最高战略层级实现深度耦合,所谓“借道麻烦”的担忧,从一开始就是对现代军事协作的误判。 歼-20隐身战机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如同无形的长臂;轰-6K挂载KD-88远程空地导弹后,3000公里的打击范围更是将日本海全域纳入掌控。 这意味着解放军即便驻守黑龙江、吉林的内陆机场,也能让火力触角直达日本海纵深——图们江口那10米海岸线的争议,在超视距战争时代,早已是被技术迭代淘汰的伪命题。 既然远程火力早已覆盖,为何日本对东北方向的威胁反应如此剧烈? 答案藏在其防御体系的“脊背”上。东北亚三国若形成战略呼应——中国的红旗-9、俄罗斯的S-400、朝鲜的远程预警雷达通过数据链织成一张天网,日本本土任何一架F-35的起飞信号,都将同步显现在三国指挥中心的大屏上。 这种背靠背的情报共享,不是简单的军事同盟,而是对日本防御重心的精准牵制。 当西南诸岛的防空火力被死死钉在台海方向,西北侧翼的雷达盲区就成了无法弥补的命门——中俄朝三方若从东北方向发起联合行动,等同于绕开日本精心打造的“东海盾牌”,直接刺向其防御最薄弱的后腰。 建立中俄朝联合防空识别区,无需实际控制那10米海岸线,却能通过制度性协作实现战略挤压。 数据链的无缝对接,将把三国的防空体系整合成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任何试图突破的飞行器,都会同时被三国的火控系统锁定。 这不是制造新的对抗,而是用不对称优势倒逼地区力量平衡重构;不是要将日本“关进囚笼”,而是让其清醒认识到:在东北亚的战略棋盘上,单方面强化军事部署只会加剧自身的安全困境。 当战略默契转化为机制化协作,当火力覆盖升级为体系化威慑,日本海的和平稳定,将不再依赖某一方的退让,而取决于所有参与者是否愿意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 这种以技术代差破解地缘困局的思路,或许正是打破东北亚安全僵局的关键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