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二炮某旅一枚新导弹发射测试时,竟一通电就卡壳,可专家修了4天4夜也没修好,旁边一名普通士兵突然说道:“让我试试!” 这事情发生在一次至关重要的任务里,那是一批等着“延寿整修”的超期服役导弹,或者是尚在测试阶段的新型利器,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一点火,系统立马卡死关机,为了这个问题,生产厂家的技术大拿来了,设计院的顶级专家也来了。 一群高学历精英围着这个铁疙瘩挑灯夜战,整整熬了好几天几夜,图纸翻烂了,数据跑了好几遍,那个致命的“病灶”愣是没找到,时间一分一秒逼近发射窗口,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 就在专家们都要绝望地摇头叹气时,一个身材瘦小、佩戴士官军衔的兵站了出来:“让我试试”在那些科研泰斗眼里,这不过是个负责执行操作的战士,但也到了“死马当活马医”的份上,也就让他上手了。 这名战士并没有像专家那样先去推演复杂的系统逻辑,而是钻进密密麻麻的管线堆里,也就是一个多小时,他从那一捆成千上万根线缆中准确地挑出了一根,插头接触不良,供电与保护线路的连接有问题,简单处理后,导弹再一次通电,系统顺畅运转,警报解除了。 这一手绝活,让这个叫王忠心的士兵瞬间成了发射场上的传说,那个让所有专家汗颜的时刻,发生在他入伍后的第18个年头前后,甚至在多年后的另一次新型导弹实装检测中,当他因为胃病疼得无法到场时,这一手“盲操”的本事依然救了急。 当时徒弟在现场看着严重超标的测试数据急得满头大汗,不管怎么排查都找不到原因,只能偷偷给师父打电话,王忠心光是听着电话那头的故障描述,脑子里就瞬间构建出了整套电路图,斩钉截铁地指示:查7号手位置,弹上某设备左边第三根电缆。 徒弟按图索骥一查,还真就是那根线的问题,这种几乎不需要视觉辅助的“全身体检”能力,靠的是他对自己掌握的三种型号导弹、十几个不同测控岗位的绝对吃透,不管是涉及二十多个学科的理论,还是实操中的手感,他这个中专学历的“兵王”。 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比总师还懂细节的“定海神针”2007年那次发射前的惊魂时刻更是经典,就在点火前夕,仪器上一盏小小的信号指示灯没亮,这可能意味着整个指示系统瘫痪。王忠心没有慌,他在脑海里飞速运转,同时摊开四张电路图纸。 在一小时内用排除法剔除了无数种不可能,最后手指停在了控制模块的一块集成电路上:这里的电容被击穿了,果不其然,换掉坏件,两天后,那枚导弹在戈壁滩打出了历史最高精度,但王忠心的传奇不光在技术。 1999年兵役制度改革,恰逢他服役满13年,那会儿他本来已经联系好了老家的高薪工作,谁知赶上套改中级士官的机会,一纸留队通知让他毫不犹豫地撕掉了回家挣大钱的念头,他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只有一句“部队需要”。 这一留,就是22年的班长生涯,让他成了当之无愧的“老班长”,更被尊称为“军中之母”在他手底下带出的兵,横跨“70后”到“90后”三代人,很多当年的毛头小子后来都成了团级、旅级的领导,见了他还得恭恭敬敬喊一声班长。 他把“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被淘汰”当作口头禅,逼着自己从机械操作向高精尖理论进化,2020年,这位挂着“一级军士长”军衔、拿过“八一勋章”的共和国老兵,终于在服役34年后光荣退休。 他那一身挂满奖章的军装背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神话,而是一个普通的士兵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细心和坚守,把“工匠精神”这件事做到了连导弹都要“听话”的极致,用他自己的话总结,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当了个兵。 信息来源:导弹兵王“忠心”依旧.新华网

龘勥皸王
34年也退伍?
牛杰 回复 11-25 23:29
是退休,不是退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