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现在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十年前俄罗斯军事专家西夫科夫说过一句扎心的话,如果核战争爆发,中国撑不过一小时,这话听着刺耳,但当时确实有道理,那会儿中国手里真正能用的只有大约20枚东风-31A,而且大多数蹲在固定发射井里。 固定发射井是什么概念?就是美国卫星一扫描,坐标全暴露,对方拥有近2000枚各类核导弹,第一轮饱和打击下来,这些不能动的发射井基本就是活靶子,你想反击?可能连按发射按钮的机会都没有,阵地就已经被夷为平地了。 核威慑最残酷的地方不在于谁的导弹飞得更远,而在于你的导弹能不能活到发射那一刻,当年中国核弹头总数不到250枚,面对对手铺天盖地的进攻,防御资源被彻底分散,这就是所谓撑不过一小时的算术逻辑。 但十年时间,这个局面彻底翻盘了,最关键的改变不是数量增加到600枚,而是导弹装上了轮子,东风-31AG和东风-41用的是野战机动底盘,可以在公路、林区随时转移,卫星再厉害也抓不住到处跑的目标。 机动发射的威力在哪儿?美国想摧毁你的导弹,得先找到它在哪儿,以前20个固定坑位,卫星扫一遍就锁定,现在几百辆发射车在全国到处跑,对手要覆盖所有可能位置,需要的弹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成本一下就算不过来了。 更狠的是新建的350多个发射井,美国卫星拍到一排排井盖,但猜不透哪个里面有真导弹,这就是核威慑的壳游戏,你得用好几枚导弹打一个目标,资源立刻被稀释,敌人找不到你,比你能打多远重要得多。 海里的变化更让对手头疼,十年前中国核潜艇噪音大,刚出港就容易被声呐锁定,根本藏不住,现在096型核潜艇用上无轴泵推进技术,静音效果几乎和海洋背景音融为一体,变成了真正的深海幽灵。 巨浪-3导弹射程超过12000公里,这意味着潜艇不用冒险驶入远海,在相对安全的近海水域就能把威慑力投送到地球另一端,每艘潜艇携带24枚导弹,就算对方第一轮摧毁所有陆基设施,深海里的反击力量永远打不完。 速度也是新的杀手锏,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飞行轨迹灵活多变,传统反导系统根本预判不了弹道,传说中的东风-61末端速度能飙到27马赫,从发现到命中可能只有几十秒,任何拦截系统在这种速度面前都像是慢动作。 空中力量也补齐了,轰-6N搭配惊雷-1导弹,突防成功率据说达到95%,加上逐步服役的轰-20隐身轰炸机,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真正成型,对手不管从哪个方向防御,总有一条路能把反击送过去。 反观美国这边,账面上虽然还有1770枚部署弹头,但背后问题一堆,主力民兵-3导弹服役超过50年,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替代型号哨兵导弹研发一拖再拖,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要等到2034年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这就形成一个微妙对比:一边是每枚导弹都处于技术巅峰期的新锐力量,一边是靠庞大基数撑场面但设备老化的传统强者,600枚崭新导弹的威慑力,绝不等于600枚服役几十年的旧货,代际差距正在悄然拉平力量天平。 核平衡的新算法不再是简单比数量,中国走的最低限度威慑路线,目标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让对手不敢先动手,只要保证被打击后还能实施毁灭性报复,威慑就成立,三位一体体系保证无论如何总有反击手段,这才是真正的战略稳定。 2024年中国完成中段反导测试,证明不光能打还能防,虽然绝对数量仍不如美国,但新型突防技术、机动部署能力和多层次打击手段,让对手必须重新评估动手的代价,谁也算不清一场核战争的真实后果,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强的威慑。 信息来源:美论坛曾言:如果美国向中国发射200枚核弹,中国有能力反击 吗?2025-10-22 18:44·陈先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