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越南媒体突然报道了:受中日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在日本的越南务工群体因为中国游客减少,正在经历解雇和减薪潮。 说白了,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有波动,最先受影响的从来都是底层普通人。 越南媒体这波爆料一点不意外——在日本打工的越南人,就因为中日关系有点紧张、中国游客少了,工作没了、工资也降了,这事儿看着是三个国家的牵扯,其实藏着一堆值得琢磨的门道,还能引出不少实在的思考。 谁能想到,中国游客去不去日本旅游,会直接关系到越南务工者的饭碗?疫情那三年,全球旅游都停了,日本街头几乎见不到外国游客,可人家也没倒闭,经济照样转。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根基,从来不是靠某一类游客撑起来的。别总觉得自己的消费能左右别人的生死,也别低估了人家多年积累的抗压能力。再说说中日关系,真能说打就打?显然不可能。 两国在贸易、产业链上绑得那么紧,真要撕破脸,双方都得吃亏。所谓的“紧张”,更多是局部的小摩擦,远没到全面对抗的地步,大家真没必要瞎担心。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日本网友的反应,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说,中国游客少了之后,东京变得安静又整洁了。 这话听着,心里难免有点堵得慌。和平年代出去旅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大家花自己的钱看世界,本来是件好事,可为什么会让别人有这样的感受? 是不是有些游客在外面没注意言行,大声喧哗、随手扔垃圾,这些小事被放大后,就成了整个群体的标签? 不是说所有中国游客都这样,但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确实让我们整个国民形象受了影响,这一点,真的该好好想想。 往深了琢磨,这些年中国游客在日本疯抢药妆、家电、母婴用品,甚至连马桶盖都要带回来,这背后藏着的,不就是对国货的信任不够吗? 大家不是没能力消费,也不是不想支持自己国家的产品,可有些国货在质量、细节、性价比上,就是没达到让人放心的程度。 同样的钱,谁不想买更靠谱、更好用的东西?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阻止大家出国消费,而是要让国货真正硬起来。 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是喊口号,得让国内企业实实在在把产品做好,做到“大而强、多而好”,让老百姓在国内就能买到放心货,不用千里迢迢跑到国外去抢购,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其实越南务工者的遭遇,只是国际间利益牵绊的一个小缩影。 中日关系的走向、游客的流动、国货的崛起,这些看似不搭边的事,其实都环环相扣,我们不用过度解读国家之间的摩擦,也不用盲目追捧国外的产品,更不用妄自菲薄。 认清现实,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游客出门多注意言行,维护好国民形象;企业把产品质量搞上去,赢回消费者的信任;我们每个人理性看待问题,不被情绪带偏。 说到底,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大家不用再为买不到放心产品发愁,不用再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被别人议论,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以上是小编个人看法,你有什么新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哦!
